【藝文薈粹】

中國最早印學指導 吾衍之三十五舉

蔡宗憲
font print 人氣: 242
【字號】    
   標籤: tags:

壹、前言
  余從事篆刻創作,運筆弄刀已十又八年,每閱及篆刻、書法史,常見「吾衍 為印學之祖」、「吾衍乃一代宗師」…等說,其中對吾衍之介紹大多籠統不明,甚多有謬誤之說;然諸書探討雖簡晦,但亦可體知吾衍為中國篆刻史上甚為重要之人物。

  中國之繪畫、書法、文學、音樂…等藝術,近來都有進一步且充分的研討; 然而,篆刻藝術卻少人關注,更遑論元代印人吾衍之研究。蘇軾曾云:「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終不能盡妙。」身為篆刻藝事工作者,假使學識淺薄、見識狹隘、學問不足,終究無法探及篆刻藝術之深妙;筆者冀能將吾衍與元代篆刻書法史之關係與其對後世影響,作出完整而有系統性的研究,盼能添補吾衍之於中國篆刻、書法史另一篇章。

  夏溥〈學古編序〉與胡長孺〈吾子行文塚銘〉乃認識吾衍之重要史料,加上 近人研究之資料,筆者之《元代印人吾衍研究》將以吾衍之生平與行誼、中國最早之印學指導〈三十五舉〉、吾衍之教學與諸弟子,與大家分享。其中出處及更詳細之註解,請參照2006年6月敝人發表於中國文化大學之碩士論文《元代印人吾衍研究》。

貳、吾衍之生平、行誼

一、吾衍生平考略

  吾衍字子行,自號竹房、竹素別署貞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浙江開化孔埠人(即今開化縣華埠鎮華民村),與父僑寓浙江錢塘之「生花坊」。十一世祖吾渭,於宋太祖時,為仁將曹彬之參軍,平江南有功,後遷任衢州太守,卒於官;祖父吾元振與父吾揚祖,為南宋時期之太學生;吾衍為宋末時,書香門第、文儒世家之後。

(一)關於吾衍之名:
  吾衍之名,諸書記載不盡相同,除吾衍外,又有吾丘衍、吾邱衍者。其實, 吾衍本乃複姓「吾丘」,不為「吾」姓,夏溥〈學古編序〉就說:「先生姓本吾丘,私印有竹素書房、吾氏子行。」又王褘〈吾丘子行傳〉載:「吾丘子行者, 名衍,太末人也!」,很顯然的,吾衍本名即是吾丘衍,不是吾衍。而又為何本為複姓「吾丘」要改成「吾」姓?極有可能是因在宋徽宗時,為避孔子諱,去「丘」字,而改名為吾衍,陳新會《史諱舉例》:
  宋史八五地理志:「大觀四年,以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避孔子 諱。因避孔子名諱故,所以吾丘衍又名吾衍;而後人又有作吾邱衍者,乃雍正時因避孔丘聖諱,朝廷頒諭凡「丘」字者俱加「 」為「邱」字。

(二)吾衍生年的幾個說法:
  吾衍之生年異說頗多,當代書刊中最常出現的有下列兩種說法:一為宋度宗 咸淳八年(1272年),見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韓天衡《中國印學年表》…,二為咸淳四年(1268年),見王德毅《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張撝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其中差異,令人質疑。另外,梅谷民之〈吾丘子行 及其生平考辨〉對吾衍生年有詳細研究,認為:
  考胡長孺《吾子行文塚銘》云:「初,子行年四十未娶……買酒家孤女為 妾。妾為子行產子數日死,留五年,當至大四年(1311)秋……」由此推算「年四十」加「留五年」,吾邱衍當享年四十四(虛)歲。卒年眾皆公認為1311年,那麼生年當是1268年,即南宋咸淳四年,戊辰。

  據上文可知,梅谷民所推較前人清楚亦正確,再與〈廣印人傳〉相比對,咸淳八年之推測,顯然錯誤;故吾衍確切之生卒年,應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至元武宗至大四年(1268-1311年),享年四十四歲。

(三)關於吾衍之卒:
  吾衍生於宋末太學生世家,自幼得其父輩的薰染,知曉儒學、經史。然吾衍雖經綸滿腹,通曉各種學問,卻不能像父親與祖父一樣可以參加科考,求取進仕;除了因其當時為宋元交替之際,時代動亂,科舉停辦七十餘年,所以沒機會 參與進士考試;更重要的是因為吾衍病跛,故而吾衍沒能像其祖父與父親一樣成 為監生官員,只能過著隱逸的一生,布衣終身。

  可能是吾衍身有殘疾,以致年四十尚未成家。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 浙江鬧飢荒,宛丘趙天錫為其師吾衍買酒釀女工為妾,吾衍始有家室;不久,其妾為吾衍生一子,續以香火,但其妾不幸於生產後數日便逝。其實吾衍妾曾為人 婦,只因杭浙饑年被丈夫所棄之故,為了生活才再嫁與吾衍。胡長孺〈吾子行文塚銘〉:「初,子行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趙天錫為買酒家孤女為妾。女嘗妻人,年饑棄歸,母與後夫匿弗言,輒去之太末,妾為子行產子數日死。」吾衍全然不知其妾嘗為人妻,以致後來受牽連而禍。因邏卒一路上的百般羞辱,傷極了吾衍的自尊,吾衍於此事後,遂生死意…

  至大四年(1311年)十二月某日的一大早,吾衍帶著悲傷的心拜訪老友仇 遠,剛好當天仇遠早出,於是吾衍留《別仇山村》詩一首,從此便不知去向。留詩云:
  劉伶一鍤事徒然,胡蝶西飛別有天。 欲語太玄何處問,西泠西畔斷橋邊。總之,吾衍投湖輕生致死也好,隱居高山水長之地仙遊也好,而其所留〈三十五舉〉對後世篆刻界之貢獻卻是功不可沒的!

二、吾衍之人格特質
茲從博學多能、專於律呂和超然忘世三端說明之。

(一)博學多能:
  吾衍雖是一位多重障礙者,然性卻曠達且幽默自處,對於學問考據、文藝研 究,亦能有所成就且樣樣兼通,王行稱:「衍工篆隸書,明律呂,著書史,能屬
文辭。」王褘以為:「子行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於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而於音律尤精。」郎瑛〈吾子行詩〉亦云:「吳杭吾子行,好古博學,尤精律呂。當時後世如趙子昂、宋景濂輩,無不稱仰者,惜其死於非命。」 又徐象梅稱吾衍:
  性高潔,博通子史百家,篆隸逼秦漢,詩效李長吉;雖性曠少檢,眇左目、 左足跛,而風度醞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而考吾衍平日之劄記手稿《閒居錄》與所著《竹素山房詩集》,亦可見一 斑。下茲舉三段吾衍文稿,或更能見其多才博學之涵養。吾衍《閒居錄》之〈綠 腰〉:
曲名「六么」按《琵琶錄》云:「本作錄,要言錄樂府之要也!」康崑崙翻 新曲改為「綠腰」,後世作「六么」。因曲譜字法,而從省文也!

  由上吾衍對琵琶名曲〈綠腰〉之考辨,可見吾衍對律呂研究頗有心得。此 外,吾衍《竹素山房詩集》收錄上百首題書、畫詩與其平日詩作,每首詩句都可
略觀其愛好書、畫之情與朋友往來之誼,更能觀其文學造詣之能。其除能屬文 辭、嗜古學、通經史外,又明律呂、天文、歷史、書法、字學…似乎無一不精, 真乃博學之士。

(二)專於律呂:
  吾衍喜愛音律,深明律呂之學,於文士間頗有名。至大三年,一江西豫章 人,慕吾衍之名而造訪之;於其間,吾衍敲擊鐘、鐃、鎛…等樂器,皆能辨其音 色特徵,使豫章人囋服不已,王行〈吾衍傳〉記可見:
  有豫章人以音律自喜,聞衍名造之。衍與語合甚,既而扣所列鐘、鐃,問 曰:「音何屬?」客曰:「某也。」又擊其次,客曰:「某也。」扣遍言率合,衍後東柱下鎛鐘擊之,鎛形弇,其音涵沍,客審聽之,曰:「宮乎?」衍笑曰:「宮當渾以圜、重以。,茲鬱勃不發,非宮也!」而不比他辭,盖古棄鎛耳!客 乃服。明年攜一鎛鐘復來詣衍,則衍死矣!因徬徨欷歔不能去,歎曰:「吾學無 所正也!」。

(三)超然忘世:
  吾衍亦是一位超然忘世者。胡長孺〈吾子行文塚銘〉稱吾衍:「性曠放,有高世不仕之節,自比張志和、郭忠恕,玩褻一世。」張志和與郭忠恕是唐宋之名人,皆有忘世之胸懷,且精於文字學、工於篆書法,個性玩世不恭、不喜功 名,是吾衍效仿的對象、嚮往的境界;而吾衍超然忘世之性情、了忘紅塵之胸懷,亦常於詩作中流露出。現茲錄有關詩句如下,〈初夏〉詩云:
  竹樹吹涼滿檻前,南風收雨淡無烟; 晴雲一片看如雪,我欲呼來直上天。 綜以上種種,足見吾衍不只是一位儒雅之士、才藝多端之人,亦是一位在儒學、古文、字學、音律、歷史、書法、篆刻等方面,皆識見超詣者。

參、印學之母〈三十五舉〉
  吾衍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學古編》一向被視為印學之母,為篆刻藝術史上 最早出現的印論經典,而編中上卷所列三十五舉更是吾衍治印經驗的總結,堪稱 為中國最早之印學指導。

  清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桂馥曾云:「摹印變於唐,晦於宋,迨元吾邱衍作〈三十五舉〉,始從漢法。」馮承輝稱:「自秦漢以來,歷千餘年,至元吾、趙 諸公奮其說,迄明而大盛。」甘晹亦稱:「元人之變,冠履倒懸,六文八體盡失,印亦因之,絕無知者。」可見吾衍〈三十五舉〉的誕生,及其對印壇的影響,彷彿有點像唐宋八大家之於古文復興運動般重要。

一、〈三十五舉〉

  以下吾衍〈三十五舉〉乃筆者依據明萬曆《夷門廣牘》本之〈學古編〉, 對照姚氏〈三十五舉校勘記〉,參考朱象賢《印典》、甘晹《印正附說》、徐堅《戔說》、許容《說篆》所節錄之《學古編》,並與馬國權發表之〈篆刻經典《三十五舉》圖釋〉、韓天衡編訂之《歷代印學論文選》相比對,歸納比較統整 之確切版本。

  一舉曰:科斗為字之祖,象蝦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畫形狀,失本意矣。上 古無筆,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麤尾細,似其 形耳。古謂筆為聿,蒼頡書從手持半竹,加畫為,秦謂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舉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書,即古人之平常字,歷代更變,遂見其異耳;不知上古初有筆,不過竹上束毛,便于寫畫,故篆字肥瘦均 一,轉折無稜角也。後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為美茂,若筆無 心,不可成體;今人以此筆作篆,難于為古人尤多;若初學未能用時,畧于燈上燒過,庶幾便手。
  三舉曰:學篆字,必須博古,能識古器,則其款識中古字,神氣敦朴,可以助 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會意等未變之筆,皆有妙處,于《說文》 始知有味矣。前賢篆乏氣象,即此事未嘗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終是不及。
  四舉曰: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五舉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檢《說文》頗覺費力,當先熟于《復古編》,大槩得矣。
  六舉曰:篆書多有字中包一二畫,如日字、目字之類,若初一字內,畫不與兩頭 相黏,後皆如之,則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異,為不守法 度,不可如此。又圓點、圓圈,小篆無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學者慎勿於難寫處,妄意增入。
  七舉曰:篆法,扁者最好,謂之虫鬲(音果)扁,《石鼓文》是也。徐鉉自謂「吾晚始得虫鬲扁法。凡小篆喜瘦長,虫鬲扁法非老手莫能到。」
  八舉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筆法,李斯方圓廓落,李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 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鍇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 用隸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漢意。李陽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當知之。
  九舉曰:寫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隨人所便。切不可寫詞曲。
  十舉曰:小篆俗皆喜長,然不可太長,長無法,但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 體,半字為垂腳,豈不美茂。腳不過三,有無可奈何者,當以正腳為主,餘 收短,如幡腳可也。有下無腳字,如 、 、等字,卻以上枝 為出,如艸木之為物,正生則上出枝,倒懸則下出枝耳。
  十一舉曰:凡寫碑匾,字畫宜肥,體宜方圓;碑額同此,但以小篆為正,不可用 雜體。
  十二舉曰:以鐘鼎、古文錯雜為用時,無跡為上,但皆以小篆法寫,自然一法; 此雖易求,卻甚難記,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為識者笑。此為逸 法正用,廢此可也。
  十三舉曰:凡囗(音圍)圈中字,不可填滿,但如斗升中著一字,任其下空,可 放垂筆,方不覺大。圈比諸字亦須畧收,口不可圓,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擊)範子為度自好;若 、 等字,須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并「口」字,及子字上「口」,卻須 寬,使「口」中見空稍多,字始渾厚,漢印皆如此。
  十四舉曰:寫篆把筆,只須單鉤,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有不可意 矣;人多不得師傳,只如常把筆,所以字多欹斜,畫亦不能直,且字 勢不活也;若初學時,當虛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畫,如此不拗,方可操筆。此說最要緊,學者審之,其益甚矣。
  十五舉曰:凡篆大字,當虛腕懸筆,手腕著紙,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筆, 用棕櫚條及紙筒等物,皆俗夫所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舉曰:漢篆多變古法,許氏作《說文》救其失也。
  十七舉曰:隸書人謂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 體,洪适云:「方勁古折,斬釘截鐵」,備矣!隸法頗深,具其大畧。
  十八舉曰: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 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多見故家藏漢印,字皆方正,近乎隸書,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嘯堂集古錄》所載古印,正與相合;凡屈曲盤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顏魯公官誥尚書省印」可攷。
  十九舉曰:漢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朝爵印文皆鑄,蓋擇日封拜,可 緩者也。軍中印文多鑿, 急于行令,不可緩者也。古無押字,以印 章為官職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漸廢。至宋南渡,絕無知者,故後宋印文皆大謬。
  二十舉曰: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二十一舉曰:三字印,右一邊一字、左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 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二舉曰: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 有空,後二字無空,須當空一畫地別之。 字有有腳、無腳,故言及此。不然,一邊見分,一邊不分,非法度 也。
  二十三舉曰:軒齋等印,古無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白文玉印,或 可照例;終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從朱文。
  二十四舉曰:朱文印,用雜體篆,不可太 ,擇其近人情者,免費詞說可也。
  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并碑 、印章等 字,最為第一。
  二十六舉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隨俗用雜篆。 二十七舉曰:白文印,必逼于邊,不可有空,空便不古。二十八舉曰:朱文印,不可逼邊,須當以字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去,庶免印出與邊相倚,無意思耳。字宜細,四傍有出筆,皆黏邊,邊須細于字,邊 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虛紙昂起,未免邊肥于字也!非見印多,不能曉此。粘邊朱文,「建業文房」之法。
  二十九舉曰:多有人依款識字式作印,此大不可,蓋漢時印文不應如此,三代時 卻又無印,《周禮》雖有璽節及職金掌「辨其嬍惡,楬而璽之」之 說。注曰:印,其實手執之卩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璽,而不可印,印則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問字反,淳朴如此。若戰國 時,蘇秦六國印,制度未聞。《淮南子‧人間訓》曰:「魯君召子 貢,授之將軍之印。」劉安寓言,而失詞耳。
  三十舉曰:道號,唐人雖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號作印用也。「三字屋 扁」,卻有法。
  三十一舉曰: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帶者,聽其自空,古印 多如此。
  三十二舉曰:凡印,僕有《古人印式》二冊,一為官印,一為私印,具列所以, 實為甚詳。不若《嘯堂集古錄》所載,只具音釋也。 三十三舉曰:凡名印不可妄寫,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為正也。二名,可迴文寫,姓下著「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單名者, 曰「姓某之印」,卻不可迴文寫。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書,亦不可迴文寫。名印內不可著「氏」字,表德可加
「氏」字,亦當詳審之。
  三十四舉曰:表字印,止用二字,此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上,曰「某氏 某某」,非也;若作「姓某父」,古雖有此稱,係他人美己,卻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論其原,不為俗亂可也。漢人三字印,非複姓,其無「印」字者,皆非名印,蓋字印不當用「印」字,以亂名 耳。漢張長安,字幼君,有印曰「張幼君」(右二字,左一字), 唐呂溫,字化光,有印曰「呂化光」,亦三字表德印式(幼君,西漢王式弟子。化光見柳文,呂衡州也)。
  三十五舉曰:諸印文下有空處,懸之最佳,不可妄意伸開,或加屈曲,務欲填 滿;若寫得有道理,自然不覺空也。字多無空,不必問此。

二、釋疏〈三十五舉〉

  吾衍〈三十五舉〉之前十八舉,主要談有關篆書的品類、特點,及其書寫方 法,而自十九舉至三十五舉,則談印章制度,和篆印的章法等。茲以書體特徵及
字書、小篆結體、寫篆及執筆、古印章制度、篆印、章法及印譜等六段,一舉一 舉釋疏〈三十五舉〉之內容與要義。

(一)書體特徵及字書: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銘文、篆、隸等書體特徵及字書之強調者,有三舉、 四舉、五舉、八舉、十六舉和十七舉,共六舉隅。為吾衍談及關於書體特徵及字書之說。吾衍反覆強調《說文解字》與《復古編》的重要,可見其對於字學的重 視;另外,吾衍述及二李、二徐篆字之美,亦可見其個人之篆書審美標準。

(二)小篆結體: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小篆之結體與運用者,有六舉、七舉、九舉、十舉、 十一舉、十二舉和十三舉,共七舉隅。吾衍例舉寫篆書作品之法度、寫碑額之領、小篆結體之法、各種書體相混之運用訣竅…等看法於〈三十五舉〉中,想來 對其生徒甚有幫助,而其說至今亦甚適用。

(三)寫篆及執筆: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書寫篆字及如何執筆者,有一舉、二舉、十四舉和 十五舉,共四舉隅。吾衍提出執筆與運筆之法,對於新手來講,可謂相當受用;另外,其「用棕櫚條及紙筒等物,皆俗夫所為,士大夫不可用此。」之觀念,亦可窺見吾衍大方之氣度。

(四)古印章制度: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古印章制度者,有十九舉、二十三舉、二十六舉、 三十舉、三十三舉和三十四舉,共六舉隅,下分六點釋疏。
  吾衍談及關於古印章制度之說。吾衍說明鑄印、鑿印之軌制,與齋館、姓 名、表字、道號、表德印章之古印制度,可為後人瞭解漢印之參考。
  至於第三十舉「不可以道號作印」之說,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其實宋人已有 以道號作印者,如歐陽修之「六一居士」印與趙孟頫之「水精宮道人」印,皆以
其道號入印;或許是吾衍個人的見解,認為不宜以道號作印用。而何為「三字屋 扁」印?目前尚無史料或圖印可參照,待考。

(五)篆印: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篆寫印章之法者,有十八舉、二十舉、二十四舉、 二十五舉和二十九舉,共五舉隅。吾衍將白文排印法、朱文排印法、不同字體排印法,一一說明,對習篆印者甚有助益;其中「方正」的強調、「斜筆」的巧妙運用,更為排印時最佳參仿之方。

(六)章法及印譜:
  吾衍〈三十五舉〉中論治印章法及介紹印譜者,有二十一舉、二十二舉、 二十七舉、二十八舉、三十一舉、三十二舉和三十五舉,共七舉隅。吾衍述明三字印與四字印佈局之法度、白文印與朱文印邊欄粗細之法度,可為排印章法之參考;其中「不可映帶者,聽其自空」、「印文下有空處,懸之最佳」之方法,更值得參考。
  以上,為印學經典〈三十五舉〉。自明代後,有許多印學論著陸續撰成,如 何震〈二十五舉〉、桂馥《續三十五舉》、姚晏《再續三十五舉》…等,其中大都從吾衍之〈三十五舉〉而來,有的更明言接續其說,可見吾衍〈三十五舉〉對 後世之影響。然而,因時代條件所限,吾衍之說或有不足者,如桂馥評稱:「古印日出,衍不及見,且近世流弊,亦非衍所能逆知也!」過,吾衍能在當時首倡復古印風,提出漢印審美標準與治印之理論,其意義於今是深遠的。


吳衍書跡與用印(二)(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吳衍書跡與用印(三) (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肆、結語
  吾衍生徒眾多,其出色弟子有趙期頤、吳叡及葉森三人,三人於篆隸書方 面能繼吾衍之學而發揚光大,篆印方面亦承其師之理念宗法漢印古樸之美,為元
代中期重要篆隸書法家。關於趙期頤、吳叡及葉森三人之詳細研究,,因篇幅有 限,請參敝人之《元代印人吾衍研究》。

  綜上種種,不論從橫向的探討,或是縱向的討究,我們已可體知吾衍所處之 時代環境與其在中國篆刻史之定位。在此,筆者以三點作本文結論如下:

  一、吾衍於元初復古的氛圍下,質樸精神之推崇,間接確立了漢印審美觀: 宋代文人對漢印之美已有相當的認識,而吾、趙二人於元代共倡漢印古風,
更影響時人對印章美學之觀點與看法,亦奠定了後來「印宗秦漢」的篆刻美學基礎;尤其是吾衍之篆印與教學活動,其身體力行篆印之實踐與諸弟子得 其學之延續,更影響元代以後篆刻藝術的發展。
  二、吾衍〈三十五舉〉影響後代印學發展深遠:吾衍〈三十五舉〉談到許多「古」與「不古」的觀念及「可」與「不可」的標準,其印學理論限於時代 之因素,於今觀點不一定正確,然其開創印學論究之舉,卻有承先啟後之關鍵作用。在吾衍之後,許多印學論著大多從吾衍〈三十五舉〉衍繹而出,有的甚明言接續其說,可見吾衍〈三十五舉〉對後世之影響。
  三、從吾衍、吳叡、朱珪三代,可窺見元代篆刻史之發展脈絡:文人能親手奏刀 刻印,於篆刻藝術史來說,其發展並非一蹴能成。在本文探討中,得知吾衍當時之篆刻活動,大多是篆印與刻印「分工」而為;吳叡雖無親手刻印之史 料證據,但從其所用私印亦可見宗法漢印於其時之風行;朱珪「中吳絕藝」之擅於刻印,則見元末明初時,文人親手治印已成風尚。

  總之,藉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從吾衍師徒三代,側面推演出元代篆刻史之發 展與其對後世之影響。@


蔡宗憲《閑雲鶴》,23 × 19 mm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黃緯中教授收藏(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蔡宗憲《黃榮祥印、端居室主人》,24 × 24 mm(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蔡宗憲《耋年新猷》,45 × 45 mm(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蔡宗憲《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78 × 26 mm(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文章圖片提供:藝文薈粹雜誌第六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渡海來台的篆刻名家中,曾紹杰不僅作品有個人風貌,對台灣篆刻教育的推動,更是厥功甚偉。
  •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發展,蘊涵了豐富動人的多樣風貌,甲骨、鐘鼎、銅器、碑碣、簡冊等等記錄下了古代文字的蹤跡;一花一世界,若用心體會,在一件小物件「篆印」裡,我們也能窺見書法線條之美、識得其間之意趣。
  •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19日電)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的「2010台灣印社作品展」,今天舉行開幕式。日本書法篆刻家村山臥龍表示,台灣保留繁體字書寫非常難得,新生代篆刻實力也很堅強,令他羨慕。
  • (大紀元記者蕭華台灣新竹報導)新竹市消防局為感謝歷年來各界賢達捐贈各型消防車輛及裝備,17日上午於消防局五樓舉行芳名錄石碑揭幕儀式,並由許明財市長親自頒發感謝狀。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2月27日止,於新北市藝文中心藝廊展出「陌生‧墨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碩士班97級班展」,將展出12位同學的水墨、書法與篆刻作品近60餘件,歡迎喜愛藝術創作的民眾前往觀賞!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