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簫文化之一瞥

作者:容欣
font print 人氣: 233
【字號】    
   標籤: tags: ,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詩仙李白的名句,「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是白居易的佳作。有著幾千歷史的笛簫,早在唐朝就已家喻戶曉了,也湧現出許多描繪笛簫文化的音樂詩、音樂畫等。

在李白的音樂詩篇中,絕大多數是寫笛子藝術的,或詠笛抒懷,或聞笛生情。李白對笛子藝術的情有獨鍾,這與李白對藝術審美情趣和笛子本身的特質是分不開的。

一支簡單的笛子,並無半音、和聲以及復調,卻可以表達豐富的內容,而且較其他的樂器來說,笛子更具抽象、含蓄、朦朧的藝術特質,因而更為激發我們的想像力,理解力。欣賞悠揚的笛聲,思維自由馳騁的空間更為廣闊。

近年來,隨着中國考古的發現: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

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據《漢書.曆律志上》載:黃帝的樂官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 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

相傳黃帝派伶倫從昆崙山北的峽谷選取了優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鳳凰的鳴叫聲,為人類創製了十二音律。陳子昂在《修竹篇》中「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的詩句,就是對這一傳說的描寫。

笛簫皆由竹子製成,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竹子都非常喜愛,竹空心,象徵謙虛。品格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徵。正因為竹子的特質,用竹製成的樂器也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稱神州,是神眷顧的土地,傳說笛簫也是天上的樂器,被神帶入人間,豐富了五千年神傳文明。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製為名,飾龍的被稱作:「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被稱作「叉手笛」;以尺寸謂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被稱作「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後仍然叫做「尺八」。中國福建南音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

以典故為名: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因其音色優美,後人常常讚歎好的笛子叫做:「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云云。以劇種為名的有:崑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

笛簫是中國最富悠久歷史的常用吹管樂器,發音高亢、圓潤、清秀淳厚、典雅、柔和、婉轉、溫馨、流傳極廣,深受國內外喜愛,技法多彩多姿,廣泛用於獨奏、領奏、合奏和伴奏,其獨奏效果,更是十分動人,好的演奏,氣息深厚寬廣、音色結實明亮;激情中酣暢淋漓如天馬騰空氣吞山河,委婉處細膩深切似行雲流水 巧奪天工;集天上人間在十指,蓄古今中外於丹田。

循環換氣時,音容雙絕,天衣無縫;吹奏從強到弱的特長音時,可以逐漸弱到使人聽不到為止;迎大風頂吹,可以踏天割雲,甚至吹破笛膜;連續半度橫進,音純調正,達到十二平均律分割水平;塑造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描繪山水風光,如聞其音,如見其景,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後演變為如今的笛,日本至今還保留有「篠笛」。

唐朝國力鼎盛,政治清明,神傳文化達到頂峰,這一時期也是竹笛的興旺時期,笛曲豐富,人才輩出,隨着唐代歌舞音樂和大麴的盛行,出現了許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孫夢秀、尤承恩、許雲封等。

此外在漢代和晉代的著名演奏家有馬融、蔡邕、恆伊、綠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雲回》、《雲州曲》等,遺憾的是一部分好的笛曲,譜子未能流傳下來。

人的手指神經在大腦皮層所占的區域範圍非常大,是大腿神經的十倍。吹奏笛簫講究指法和全方位立體配合,對激活神經介質、開拓右腦潛能、爆發意識效應、增加智商、提高思辯力、增強記憶都十分有利。

笛簫吹奏中所採用的共核運氣法──腹式呼吸,可以運動五臟六腑。吹笛吹簫不僅能增大肺活量,促進體液循環,對呼吸、循環系統有利,而且對神經系統也極為有利,能調理體內陰、陽,陶冶情操和凈化心靈、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是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笛療醫學方興未艾。

笛簫價格低廉,易學易懂,便於攜帶。挑選笛簫的關鍵是看其音準和材質。質地優良、七音關係準、五度泛音準、八度超吹準的笛簫乃上乘精品,十分難得,機械化批量生產的笛簫,如能達到七度音準,就是上品了。

笛簫在保養上要防止一曝十寒和任意丟放,笛子貼膜時,將膜輕揉後抹平,用白芨蘸水塗在膜孔周圍,再將膜貼上,使之出現細密均勻的波紋;膜面要緊松適度、清潔衛生。俗話說:「千日管子百日笙,學笛當日就可聽」,笛簫入門不難,只要做到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夏練龍身浸汗涎,冬練鳳尾凝寒冰,自然能夠有志者事竟成。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認為食物就是藥物,藥食不分家,重保養,重整體。強調的是人與自然整體的和諧,回歸人的本真狀態。
  • 古代的中國人常以太太、拙荊、糟糠之妻稱呼妻子。這些稱謂的背後,帶有深厚的含意,如果仔細溯源,會發現其實古人對妻子是相當尊敬的。
  • 人們說「經」是要「經常」閱讀,可以常讀常新。將至新年之際,翻閱十三經之一的《禮記》,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養生內容,覺得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 「為仁由己」是孔子對「個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這個問題的解答。強調進行道德修養是「仁」的開始,是道德水準的提升,是智慧的憑證,其內在是德性充實之美,外在表現是慈悲和真誠。有無修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
  • 從古到今負責管家理財的人都免不了要擔起監工之責。大到重新起造新房屋,小到屋瓦的修繕,要維持一個窗明几淨的家庭,還要具備符合家人習慣的使用功能,處處都得用心。因為有很多工作要委請他人完成,如何指揮工人便成了一門必修課。
  • 紫色是由紅色與藍色合成的顏色,它熱烈但不外露,高貴中透著神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色則是尊貴的顏色,如古代有「紫氣東來」的說法;雲霞映成紫紅色的高空叫「紫虛」或「紫冥」;北京的故宮原稱為「紫禁城」等等。
  • 中國自古講究門風,注重庭訓、家教,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德和品質教育。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
  •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雖然沒有發展出全異繡法,但其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卻是四大名繡中之翹楚。
  • 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大意是說:「三十根幅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 「觀止」一詞出自《左傳》: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至《韶》舞,說:「德至矣哉!大矣」,認為已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讚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