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二)

不“唠叨”,一样可以关心孩子(下)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崔英民, 朴美珍, 欧静文
译者:张琪惠

比起挨打,孩子更讨厌爸妈啰嗦

假如说了那么多话,却完全没有教育效果,为什么父母每天还是要对子女唠叨好几次呢?
“为了强调我说的话!”
“如果只说1、2次,孩子绝对听不懂。”
“因为我已经习惯这样说了阿!”

这些也许都是父母唠叨的理由,然而,父母会说冗长的话,是因为不懂得“有效的唠叨法”。那么,“唠叨”到底是什么呢?字典里“唠叨”的涵义是:
1说一些无意义且零碎的话。
2让人不想再听的怒骂,或是给予意见的行为。

可是,不管是“无意义的话”或“零碎的话”,评判的基准都非常主观;我们很难定义哪些是无意义的话,哪些是零碎的话。

上述的3个唠叨范例中,都是对孩子毫无意义的话吗?其实,这些全部都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变好”的话。然而,就算父母说再好听的话,孩子都会觉得“没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判断“无意义的话”的基准。

此外,“让人不想再听的怒骂,或是给予意见的行为”也是一样。我们对于“不想再听的话”没有确切的规范;至于“怒骂或给予意见的行为”,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着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义务和权利。

然而,听到这些话的孩子,却认为这些话真是“无聊得要命”。虽然我们无法明确地说出唠叨的定义,然而,假如一定要对唠叨下注脚,不妨参考以下的说法。

过长的劝告,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唠叨”就是原本可以用1、2句话来表达,却因为说话者个人的感情、要求程度、习惯等,变成冗长的话,让人听不下去。

“唠叨”是以教育子女为目的的行为,其中也包含怒骂、胁迫、威胁、高喊、责备、指责、忠告、训诫等。程度较弱的如父母的诉苦、消气、习惯等的意义,皆可称为“唠叨”。虽然很难正确的定义它,然而,这件父母每天都在对孩子做的事,同时也是许多孩子在这世上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唠叨”。

─ ─摘自:《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采实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父母总是把“唠叨”当成爱与关心的表现。从前述的例子来看,妈妈是为了孩子好,才说这些话;因为妈妈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