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三)

儿童阶段、青春期?年龄不同时,该怎么“唠叨”?(上)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崔英民, 朴美珍, 欧静文
译者:张琪惠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都有错误的认知,常会将“孩子”看作相同的族群。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孩子区分为幼童、小学生、国中生等族群,却给予相同的教育。

孩子有成长阶段,和大人完全不同。举例来说,以成人为目标读者的小说,不管是是写给20岁的年轻读者,还是70岁的熟龄读者,作者都会采用相同的方式陈述。但是,专门为儿童写的童书,有以国小一年级为对象的,也有适合国小三年级孩子阅读的。换句话说,成人的脑部已经是成熟的状态,孩子的脑部却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即使只差1、2岁,也有很大的差异。

荷兰的发展心理学家艾普林‧科隆博士,区分孩子的年龄来进行脑部实验,当国小低年级的孩子受到称赞时,脑部会有很活跃的反应;而高年级的孩子被责骂时,脑部会有活跃的反应。

由此得知,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对于责骂与赞美,竟然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脑部反应;因此,父母要采用符合成长阶段的教育,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下列简单介绍各个年龄孩子的特征,以及适合唠叨的方法。然而,有一件要注意的事。这里列出的各年龄特征,是以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绝对”的特征。每个孩子的身体、精神成长的速度,均有极大的差距;举例来说,9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6∼7岁的特征,或是11∼12岁的特征,有较早熟的倾向。

因此,参考以下的特征及应对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也可以帮助各位更了解各年龄层的孩子。

稚龄期4岁
不须刻意纠正孩子,再大一点会自然改变

1.喜欢模仿大人,相当有行动力,爱调皮捣蛋。
2.已经记得1000个单字,耍脾气时经常使用“不要”这句话。
3.具有“万物有灵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有生命)的思考方式。
4.害怕和父母分开,体谅心和耐心都不足。

这是孩子很需要父母关心的时期,因此,就算孩子已经知道某件事,他们还是会不断发问,这不是因为想知道答案,而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此,即使孩子不断询问“为什么?”、“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也请好好的回答。

孩子耍脾气时,经常会说“我不要”等否定的话,只要不顺自己的心,就会任性哭闹、伤父母的心。此时与其唠叨,还不如装作没看见;如果孩子发现没人在意,就会自动停止。

另外,这时期的孩子还会说谎,父母也常误会孩子。因为孩子此时期是采用“万物有灵论”来思考,也会自言自语,他们相信这样就像和真正的人说话一样,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时,父母会认定他们在说谎。其实,只要了解孩子的这种特性,就会知道他们不是故意的,因此父母不必唠叨、纠正孩子。

─ ─摘自:《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采实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父母总是把“唠叨”当成爱与关心的表现。从前述的例子来看,妈妈是为了孩子好,才说这些话;因为妈妈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 假如说了那么多话,却完全没有教育效果,为什么父母每天还是要对子女唠叨好几次呢?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