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名花倾國系列

【唐宫美人】太穆竇皇后:金玉良言重千鈞

作者:柳笛
太穆竇皇后事君以忠、事夫以賢、事姑以孝。(古瑞珍/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1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太穆竇皇后者,唐高祖李淵之妻、太宗世民之生母也。竇氏生於北周,崩於隋末,生時不曾目睹李唐代隋的清平之治。她的一生是辛苦的,未安享一刻唐宮繁華;她的一生也是無限榮光的,身後追封成為唐朝第一位國母。如果說貞靜溫婉的長孫皇后是守護錦繡河山的賢內助,那麼深明大義的竇皇后則是開啟太平盛世的鋪路人。

事君以忠

竇氏乃唐天子之妻,出身亦頗為高貴,乃是北周神武公竇毅和襄陽長公主的愛女。她來歷不凡,甫出世便有長過脖頸的胎髮,三歲時,秀髮已和身高一般長短。尚在懵懂蒙昧的年紀,竇氏就開始學習《女誡》《列女》等書,且過目不忘。秀美早慧的小女孩最得長輩的歡心,周武帝宇文邕視為掌上明珠,特地接她到宮中撫養。

竇氏入宮時,舅舅周武帝已迎娶突厥公主、阿史那皇后。起初,容姿秀麗、進退有度的皇后深受寵愛,時間久了,武帝恐耽於柔情將喪失帝王的雄心,為突厥人控制,毅然疏遠了皇后。竇氏在六、七歲時,學著臣子的模樣向武帝進言:「四邊未靖,突厥尚強,希望舅舅能夠以蒼生為念,克制感情,撫慰皇后。這樣您才能得到突厥的兵力相助,統一四海。」也許此時,武帝憂勞國事之際,正逗弄外甥女排遣心緒,誰知竇氏稚氣尚在,卻觀大勢所趨,發驚世之語。心雖震驚,武帝亦發深省,最終採納小才女之諫,與皇后消除芥蒂,重歸於好。

如是兩、三年後,武帝欲發兵突厥,不料出師未竟,發病而亡。竇氏為之哀毀骨立,如喪考妣。十多歲時,竇氏又聞獨掌兵權的楊堅受禪,做了隋帝。新皇登基,不思善待前朝宗室,行德政撫慰民心,卻為保全帝位誣陷、誅殺宇文一族,一時間朝堂人人自危。竇氏身為北周後人,不避言語之諱,流淚而悲憤地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為舅舅報仇。」父親竇毅和母親萬分驚恐,急忙摀住她的嘴:「你不要亂說話,否則我們要被滅族了!」忠勇之言可掩,忠義之心難消,身蜉蝣而思舊主,志鴻鵠而誓慷慨。竇氏不忘昔年舅舅的疼愛與撫育,雖為稚子,卻因有著超乎同齡人的見地和抱負,儼然一位憂國憂民的忠臣志士。

事夫以賢

儘管竇毅夫婦對女兒的仗義執言而膽戰心驚,但他們更獨具慧眼,認為女兒是上天派來的奇女子,將在未來必有一番作為。竇氏漸漸成人,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求親者。竇毅欲為女兒覓得良配,曾對妻子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輕易許配他人,非頂天立地之丈夫不能匹配她。」在當時看來,最有權勢的莫過隋朝宗室,譬如太子楊勇、同歲的皇子楊廣,然楊家與宇文一族系血海深仇,竇家斷不會為了一時榮華與之聯姻。為了竇氏終身有托,竇毅決定請天意來成全,想出「雀屏招親」的奇招。

竇毅請人於自家大門的屏風上,畫孔雀一雙,昭告所有求親的少年才俊:誰能兩箭射中孔雀眼睛,便是竇家的乘龍快婿。消息一出,便有幾十人躍躍欲試。那一對孔雀的華麗翠羽早被飛箭射成千瘡百孔,但它們的妙目始終炯炯有神,安然無損。求親者如潮水般湧來,又如潮水般退卻,無人能夠求得美人。就在這時,這對孔雀迎來一個倜儻非常的英武少年,只見他沉著不懼,彎弓搭箭,兩箭連射,不偏不倚正中雀目。

竇毅觀之大悅,當場請出竇氏,許下這門親事。這少年曾被相士預言「骨法非常,必為人主」,他就是未來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世襲的唐國公。

竇氏的聰慧和美德在婚後留下許多佳話。她與高祖心志相通,好雅趣,也曾流露出少女狡黠頑皮的天性。竇氏別出心裁模仿丈夫筆跡,時間久了,幾可亂真,令高祖又驚又喜。她還工於篇章,好存規誡之作。但真正讓人敬服的,是竇氏偶然道出的金玉良言。

隋煬帝即位,與高祖有血緣之親,君臣之間議事對答較旁人更為隨意。因李淵生來面上皺紋多,看似老成年高,皇帝常調笑他為「阿婆」。高祖不敢當場發作,忍著怒氣回家,竇氏問清原因後,卻向丈夫賀喜:「這是上天的吉兆啊!你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堂主』啊!」她這番話,意指早年相士說他將做人主的預言。「阿婆」既然從隋煬帝口中道出,不就預示著高祖將取代隋煬帝,成為新一朝的天子嗎?高祖聞言,頓時釋懷,從此不以形貌為重,專注於帝業宏圖的謀劃。

大業年間,高祖偶得駿馬數匹,珍愛非常。竇氏卻勸道:「君知皇帝喜好奇鷹寶馬,應把這些馬匹進獻,不宜久留,若授人以柄,只恐被馬兒連累。」高祖心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但身為武將同樣珍愛良馬,思來想去一直難以割愛。後來,生性猜忌險詐的隋煬帝果然聽說他私藏好馬捨不得進獻,只道他對天子不忠不敬,尋個罪名便將他貶斥,亦將那幾批駿馬強奪。

高祖思及夫人忠告,懊悔不迭,為求自保,四方奔走求購珍奇鷹犬數隻,盡數送進宮裡,方化解天子之怒,重獲君心,升遷為將軍。此後,他時刻謹記竇氏之言,每得奇珍異寶便獻給天子,不僅在隋煬帝暴虐的統治下得以保全家族,而且能夠暗中壯大實力,為籌謀大事做準備。高祖雖有刀箭武功、馬上功名,上陣殺敵可謂勇武,在生活細微處卻因無法克制私欲而招致禍患。竇氏精妙的勸誡,點醒迷中人,猶如四兩撥千鈞,她的功勞抵得千軍萬馬的雄威。

竇氏對高祖的良苦用心從生活瑣事可見一斑。她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出於人妻本分,協助丈夫完成畢生鴻願。更是因為她心中篤定,自己嫁了一個偉大的丈夫,他將來會為百姓疾苦、家國興亡做一番大事業。這事業究竟有多大,天意難窺,但天命卻早有安排。高祖心中規劃的,是一個清平的新時代,他所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善舉。而且竇氏自幼便有為北周宗室復仇的誓願,當她看到丈夫無可限量的前程,便全身心投入高祖的事業中。她能做的,除了為高祖養育出太宗李世民、公主平陽這一雙優秀的兒女,便是從旁觀察朝野局勢,以三兩言語化解丈夫性格上的弱點,助其運籌帷幄,居安思危,初定李唐基業。相夫與教子,竇氏可謂做到了至善至美。

事姑以孝

竇氏的婆婆獨孤氏是個性情孤僻嚴厲的老婦人,她早年守寡,苦心孤詣一手支撐家業,致使身體欠佳,素縈疾病。獨孤夫人重病時,性命危在旦夕,其他兒媳懼怕婆婆的壞脾氣,皆托疾而退。唯有竇氏挺身而出,衣不解帶殷勤服侍,動輒幾旬幾月。竇氏的至孝換來獨孤夫人的健康和真心感動,也讓她的孝行天下聞名,為家族積累了福分和威望。

然而遺憾的是,竇氏常年忘我的付出讓她無暇顧及自身。大業九年,也就是「勸夫獻馬」後不久,竇氏隨高祖出征高麗,行至涿郡,意外病倒,遂一病不起,終年四十五歲。次子李世民悉心照料,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高祖化險為夷、升任將軍後,他放聲大哭,對子女們沉痛地說:「我要是早聽從你們母親的話,早就做將軍了。」他不僅為李家失去一位賢妻良母而惋惜,更為自己沒有珍惜妻子規勸的苦心而追悔不已。

大約五年以後,隋恭帝退位,高祖受禪稱帝,在長安建立了新的王朝,追封髮妻竇氏為穆皇后。因為感念妻子的賢德,高祖一生未立新后。在他心目中,世間再無一女子如竇氏那樣為李家無怨無悔地付出,用一身智謀襄助他成就大業。後來,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消滅各地割據勢力,逐步統一天下,並在登基後追尊母親為太穆皇后。他亦效仿父皇之舉,在長孫皇后仙去後,永遠為她空置著皇后的寶座。那是對每朝國母最深沉的悼念,以及對其煒煒賢德的無聲讚美。#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涉過清溪,驀然憶起閨閣內臨窗點翠貼黃的菱花鏡;她越過山林,驀然憶起柴扉外芳草萋萋的青石路;她嗅到狼煙,驀然憶起殘照下家家煮水燒飯的煙火味道⋯⋯
  • 平陽,平陽,我喃喃唸著你的名字,唇齒開闔,一股浩蕩之氣盈盈而生,雅正中和。宛如涓涓細流擴開境界,化作滾滾江河,周流天際。我便於這江岸,行吟且踟躕,觀覽你清流自美,聆聽你那開國公主的傳說。
  • 鼙鼓甫振羅衣,玉足紛沓牽引環珮清淙。絲竹瘖啞又聞鶯歌獨發,水袖從風欲遮半面酡顏。乍飛旋,堪把宮腰折斷,飄香落影,知是真幻兩重?蹙冰眉,低寒目,唱罷《佳人曲》。不見滿座,衣冠似雪。這廂依紅偎翠,那壁推杯換盞,渾忘了故國明月,軍前死生。
  • 調丹黃鑄獸面銅冑,覆壓你三千青絲祈一世長安。絲袍紡鳳紋描,皮甲護心,裁一襲戰衣保你歸期可期。鐘鼓齊發,十五字銘文攀上回音,篆刻著萬國來朝的隱語。干戚長執,數千雙鐵拳暴起青筋,召喚著遠古獰厲的狼煙。
  • 詩仙李白,別號青蓮。直觀其名號,便覺這是一位素衣飄颻的漢家遺俊,獨行於白鹿青崖間,對月吟哦,沐嵐而眠,或凌空虛筆,勾勒一支驚風泣雨的詞章。仙,總讓人有疏離的距離感,現實中大多是凡夫俗子,結緣神仙的能有幾人?在古籍撲朔迷離的文字中,仙大抵是絕情寡慾、吸風飲露、飄渺山林滄海的修行得道者。
  • 遠方,一個陌生而神秘的領域,在地平線迎接晨曦,送走月輪,向每一個仰望天空的人,閃耀出誘人的輝光。當走到曾經的目極千里處,心底似乎又有遙遠的懷抱在召喚,像投入石子的湖心暈開層層漣漪,發出深沉的吟唱:歸來吧,歸來吧。
  • 起後宮,任是豔妃美人千嬌百媚,誰又能對端居正宮的皇后娘娘視而不見。那是永遠站在君王身邊,共同守護天下的萬民之母。恰如花之嬌豔有千萬種,而唯有牡丹真國色。國之盛世,莫出於唐,而後宮之最,莫出於長孫皇后。
  • 談起後宮,任是艷妃美人千嬌百媚,誰又能對端居正宮的皇后娘娘視而不見。那是永遠站在君王身邊,共同守護天下的萬民之母。恰如花之嬌豔有千萬種,而唯有牡丹真國色。國之盛世,莫出於唐,而後宮之最,莫出於長孫皇后。
  • 長孫氏作了皇后,登上人生的巔峰,可謂擁有了世間一切稀缺的珍寶。帝王的寵愛,至尊的冊封,兒女雙全的美滿,德高望重的親族……而唯一缺憾的,似乎是她美好而短暫的年華,這般富麗堂皇的歲月,她卻只享用了十年。
  • 九成宮,九重宮闕,九曲迴廊。這座唐朝第一離宮,在隋開國時就已存在,時名「仁壽」,卻非仁非壽。開皇十五年,在它建成時,役夫死者相次於道,為了迎接隋文帝駕臨避暑,不得不以火焚之。四年後的除夕之夜,楊堅遠望仁壽宮磷火瀰漫,隱有鬼哭。得知是鬼火後,隋帝幡然醒悟,這是為修建殿宇而冤死的無辜百姓在悲號,遂派人釃酒祭奠。之後楊堅因新立太子,改元「仁壽」,大赦天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