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器

參差仙竹天樂飄 排簫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排簫是一種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再用繩子、竹蓖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以吹奏方式得到樂音的一種編管樂器,所以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由於被編列的竹管長短不一,因此可以得到高低不同的樂音。

傳說竹子原來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裏,護竹仙子因為憐惜人類,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飲百花露沉醉期間,將竹種傳於人間。

於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 域,從崑崙山到喜馬拉雅山遍生翠竹:江浙紫竹、安徽白竹、貴州玉屏竹、雲南鳳尾竹、湖南湘妃竹……為製作排簫,同時也為製作笛、簫等竹類樂器提供了最佳的竹材。

早在遠古,已有用蘆葦編製的葦龠。相傳虞舜時期有「箾韶」樂舞,箾即原始排簫。《尚書.益稷》中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排簫演奏的遠古樂舞「簫韶」,不僅招來神鳥鳳凰,並使得至聖先師孔子在聽聞後,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歎為盡善盡美。

夏商時期有編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就像編管樂器的形狀,也就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被詩人們提及,被載入《詩經》。

《詩經.周頌.目瞽》中提到了:「簫管備畢,喤喤厥聲。」《爾雅.釋樂》中敘述:「大簫謂之言,小簫謂之筊。」晉朝的郭璞為排簫作了註解:「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

197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發現一支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簫,白色,近似漢白玉,以石料製成十三個管身長短不等的編管,並依次遞減, 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簫實物。

1978年,在湖北省隋縣曾侯乙墓出土兩支戰國初期的竹製排簫,也是由十三根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個竹夾纏縛而成;形制與河南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出土的石排簫相似,但相應的管長有別。上述兩種實物都是屬於單翼形的早期排簫。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即已使用之。

唐代以前,排簫通稱為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為了與之區別,便將編管簫稱為排簫。唐趙璘《因話錄》中記載:「古簫,都下所謂排簫是也,今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唐杜佑《通典》所載:「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這是一種等管形制的排簫,各管長度相同或稍異,但在管內以蠟封底,蠟底的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長短,因而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高。

元明兩代,排簫演變為精緻的櫝簫。大多為十六管,簫管外有木架外殼,上漆,描繪金鳳。明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記述:「元史樂志排簫有櫝,每架黑漆搶金鸞鳳,今之排簫亦然,唯飾以朱漆耳。」

到了清代,排簫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外沿用元明時期的木製套架,木架外殼上朱漆,描繪金龍。

排簫的管數與長度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其形制、大小有別,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籥」、「籟」和「比竹」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對排簫有這樣的描述:「其形參差,像鳳之翼。」;陶注云:「其形象鳳之翼,十管長二尺」。

所以,排簫還有「參差」、「風簫」、 「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稱謂。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帝嚳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他遍施恩澤於眾人而不考慮自身,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天下無不歸順....
  •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神傳文化。而神傳文化的起點,就是禮樂文明。
  • 現代人往往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就可以有遠大的前程,甚至可以改變命運,這是無神論者普遍被灌輸的思想。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韓琦面對小人仍能用誠心對待,淺淺與之交往,但是不會身陷其中......
  • 絲指的是用蠶絲製成弦,再製作成樂器。在商周以前,絲弦樂器只有琴、瑟兩種,秦漢以後才有箏、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如「琴」,在中國的樂器裏最富於代表性。它的身價頗高,象徵著君王和隱士。
  •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而且每一朝代的樂器都各有千秋,不盡相同。
  • 肝開竅於目,淚為肝液,凡眼淚的問題大都與肝有關。迎風流淚,是肝氣的收斂不足;淚眼汪汪,不但是肝收斂功能不好,更是肺氣不足,無法通暢水道的緣故,也有些是淚囊阻塞;乾眼症,是肝血不足,又陽氣虛所致。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