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懸艾葉鬥百草習俗 各有內涵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5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是華人的端午節,是華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五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也有說是紀念吳國大夫伍子胥的內容。端午節在各地有各種傳統別稱,包括「端陽節」、「重五」、「龍舟節」、「龍船節」、「雙五節」、「肉粽節」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還是大同小異。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的隆重節日。

紀念伍子胥的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龍的節日說、惡日說、夏至說等。紀念屈原是最為普遍的說法,但在浙江一代,尤其是蘇州,人們還是會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兄長以及家族一百多人都被楚平王所殺。他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就是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嚐水」、「像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拋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因為伍子胥忠心為國,卻慘遭賜死且沉屍水底,民間傳說中,他死後成為了濤神。在吳越故地,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祭奠他的日子。王充《論衡》:「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是粽子。《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粽子又稱「筒粽」、「角黍」,最初是用於祭祖、或祭拜神靈的,到了晉朝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因而被稱為鹼水粽。

晉代,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現在,每年黃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根據各地方的不同口味,粽子不論餡料還是形狀也各不相同。

北京粽子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懸「五瑞」以避「惡月」

中國古人認為黃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此時五毒開始活躍,這些都會給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午這天集中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呂氏春秋》說:「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生死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欲,定心氣……」

《荊楚歲時記》則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根據以上古籍所述,不難看出古人的觀念中,黃曆五月是「陰陽爭,生死分」的惡月,需要齋戒、禁房事、禁弔喪問病、忌蓋屋、避入官,等等,以禳災避難。

另據《湖廣志書》所載:岳州府「端午罷市競渡,以為禳災疾病」;黃崗縣「端午溯風巴河鎮迎會,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由此可見,賽龍舟的原始含義是「禳災送瘟」。

在端午節前後,人們會在門上懸插菖蒲、艾葉,謂之「蒲劍」、「艾虎」,以驅邪避害。後來,又添加上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為「天中五瑞」。

1.五瑞之首是菖蒲,懸插菖蒲具有祛邪的作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透九竅,明耳目,出音聲。」同時,菖蒲「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懸之於門,如利劍出鞘,足以避邪驅鬼。

2.艾條,把艾條插於門眉或懸於堂中,用以驅瘴。在古代中國針灸學裏,就以艾草的老葉製成艾絨,用以灸疾除病。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採艾似人形者),懸門戶上,以攘毒氣。」

3.榴花與艾葉,都是古代婦女在端午節時,用來插戴在鬢髮上的飾物,以辟攘邪氣疫氣。因石榴花紅艷似火,插於鬢髮,使女性更為俏麗,「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唐‧杜牧《山石榴》)。

4.蒜頭,殺菌之效用。在端午節時附於菖蒲上,懸於戶外,同樣可以避邪去疫。

5.龍船花,本名山丹花,在五月盛開,把它採來一同係在菖蒲上,可去疫瘴之氣。

端午插五瑞,體現古人瞭解自然環境對人身體的影響,同時又從自然界中獲取相剋之物消除邪氣。

鬥百草

每年端午節,漢族民間百姓除了食粽子、飲雄黃酒、舉行賽龍舟外,還形成玩鬥百草的習俗。

這個時節鬥百草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據說鬥百草源於周代,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

鬥百草,鬥百草也稱鬥草,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這種比賽,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有一句詩,就是說收集鬥百草的。「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

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漢族民間有,宮中也有。《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鬥草逐漸演變成專屬婦女的鬥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

《紅樓夢》六十二回中,曹雪芹對鬥百草就有一段描寫: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裡枇杷果。」他們初是以實花來鬥,鬥到後,越鬥越來勁,韻味愈鬥愈濃。

鬥草逐漸演變成專屬婦女的鬥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後來又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5月7日訊】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過洋節,而中國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近日據東北一位大學教授給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發來一份急件稱,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即將到來,有一則報導卻讓國人傻眼了:該報道稱亞洲某國目前已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並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
  •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端午節又要到了。在民間,慶祝端午的習俗很多,不過還是以賽龍舟和粽子為主。這也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粽子經過多年的發展,種類,口味,吃法和名堂很多。這裡介紹一種比較簡單的粽子-鹼棕。
  • 在很久以前,有一村莊的人道德敗壞,世風日下,無惡不作,所以神決定要滅掉這裏的人......
  • 屈原堅貞不屈的精神,秉承了中華民族捨生取義的傳統精神,是對國家之忠,對百姓之義,這種忠義之舉永遠光耀古今。
  • 戰國時代,楚懷王在位時,屈原擔任左徒,他學識淵博,記憶力強,對外熟悉與各諸侯國的外交往來事務,對內輔佐楚懷王制定政令,因此深受楚懷王信任。
  • (大紀元記者洪寧報導)6月23日是五月初五,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傳說的藉以紀念屈原,也為端午節增添了強大的文化內涵。紀念形式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尤以吃粽子最為普遍。記者從大陸民眾瞭解到,驅邪、敬神等仍存於民間,如:上香祭神、戴彩繩龍舟會等,不忘對神的敬仰。
  • (大紀元記者王佳慧首爾報導)在韓國,端午與新年、中秋並列為三大節日。每年五月初五端午時,為祈願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韓國都在江原道江陵舉辦盛大的「端午祭」。這一留傳千年的傳統,如今已成為向世界展示韓國文化的窗口。
  • (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綜合報導)慶祝端午節,龍舟競渡是中華傳統主要民俗活動。臺灣地區的龍舟賽以「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規模最大,今年共計有233支隊伍參加,2日下午各組冠軍出爐,舉行閉幕頒獎典禮劃下圓滿句點。今天臺灣各地除了龍舟賽熱鬧非凡外,吃粽子、立蛋、取午時水等也讓民眾快樂度過端午佳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