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長宜久九九重陽 歷代快樂嘉節

作者:允嘉若
九九登高慶重陽。(法新社)
font print 人氣: 12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都很重視「重陽」這個節日。黃曆九月九日稱「重陽」,歷朝都有相關的記事,比如重陽登高闢邪、重陽高宴、飲菊花酒、賞菊花……等等。在中國文化中「重陽節」一直是個意義深長又多彩的節日。

九九重陽

天地間陰陽相隨又互為消長,《易經》以九為陽數之極,黃曆的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兩陽相重,故名「重九」、「重陽」、「重陽節」,也有簡稱「重節」的。中國自古以來歷代都重視重陽這個節日,反映了傳統中國注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內涵。

重陽登高禳災習俗來源

山中芒草形成一片銀色的海洋,秋季散步消閒的好去處。(全景林/大紀元)
山中芒草形成一片銀色的海洋,秋季散步消閒的好去處。(全景林/大紀元)

從漢到魏晉時代已有重九登高的風俗。 南朝梁吳均 《續齊諧記》記載了東漢時桓景攜家人登高避難的傳說(註1),成為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習俗的源頭。

相傳桓景是東漢汝南(今河南汝南縣)人。汝南是個非常古老的縣,古居豫州之中,建制於春秋戰國時代。東漢時某一年,汝南現瘟疫徵兆。當時桓景從高人費長房學習道術多年,聽到了費長房告訴九月九日家中有瘟疫之災;費長房並指點了桓景避災解厄的辦法。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著費先生的指示,讓家中的人都在手臂繫上一個深紅色的小袋子,內裝著茱萸,然後一家人登高飲菊花酒以禳除災禍。等到太陽下山,一家人回到家時,果然發現,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暴斃死光了。

從那時代起,重九登高飲菊花酒、佩戴茱萸囊以禳災的習俗就代代流傳下來了。

歷代的重陽習俗

慶重陽的活動在中國文化中起源得非常早。重陽節的別稱「登高節」、「菊花節」、「重九」,還有茱萸、重九糕等等的民俗節物,都反映了重陽的習俗。

從古至今重陽登高成習俗。(fotolia)
從古至今重陽登高成習俗。(fotolia)

漢代 佩萸飲菊花酒

《西京雜記》云:「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漢代人在九月九日佩萸 ,吃一種菊科植物為材料的「粉餅」,飲菊花酒,祈求長壽。可以見到過重九節、佩茱萸、飲菊酒等等的節物和習俗,在漢代就出現了。

三國時代 重陽高宴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陽登高聚會享宴的起源也很早,在三國時代魏朝,以九月九日逢「重陽」為嘉節,帝王都重視重九,盛大舉行登高宴。

在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看到登高享宴慶重陽的喜悅,曹丕云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站在高處,就會看得更遠,(Pexels)
站在高處,看得更遠,(Pexels)

南朝重九獻壽 馬射 野餐飲宴

南北朝時代重視「重九」陽數至極且相重的吉祥義涵,宮中有重陽獻壽的作法。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記載秋暉懷抱中,皇帝盛大的金鑾車陣、騎兵隊在重陽日巡遊皇宮上苑。重陽宴,臣子侍宴「 獻壽重陽節」,是宮中重陽盛事,洋溢重陽祥瑞的光輝:

轍跡光周頌,巡遊盛夏功。銘陳萬騎轉,閶闔九關通。
秋暉逐行漏,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迴鑾上苑中。

《歲時楚荊記》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南北朝時代,一般人在九月九日郊遊並在野外飲宴,已是一種風尚。

《南齊書.卷九志第一禮上》記載,南齊一朝「九月九日馬射」,也有一說是,秋天金殺,故而講武、習射,宛如漢代的立秋之禮。

唐代賜宴

《舊唐書.卷一十三》記載,德宗一朝九月九日是飲宴的假期,下詔賜文武百官選勝地追賞為樂:「今方隅無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宜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癸丑,賜百僚宴於曲江亭」。

日本旅遊勝地的埼玉縣秩父長瀞每到秋季的11月,這裡便成了賞紅葉的人氣景點,深秋時節,長瀞溪谷河邊的「秩父赤壁」和「月之石楓葉公園」遊人如織,賞紅葉的遊人絡繹不絕。(野上浩史)
曲江邊秋景。(野上浩史)

宋至清 重陽糕食俗

宋朝時,重陽節講究吃「重陽糕」。因「糕」與「高」同音,重陽節登高、吃糕,象徵步步登高。宋人吳自牧 《夢粱錄.九月》記載南宋都城商店、市場在重陽日販售糖麵的蒸糕,糕上裝飾家禽家畜的肉絲和小彩旗。

重陽吃重陽糕的習俗,代代延續,相傳到清朝,重陽糕甜甜鹹鹹的口味也代代相傳,花樣也推陳出新。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詳細記載市場店舖賣售的重陽花糕,比較好的重陽糕做成二、三層,挾有搗成細粒的堅果,另一種簡單蒸糕的只在糕面上點綴紅棗、栗子的碎片。(註2

清代賞菊花 重陽行樂

菊花(大紀元)
菊花(大紀元)

清代時賞菊花風尚鼎盛,當時菊花又稱「九花」,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富有人家以數百盆的菊花裝飾成菊花山、菊花塔,又稱「九花山子」、「九花塔」,美不勝收。

清代的人,每屆九月九日,有出城登高的,有在風光美勝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的,也有望海、賽馬的。九月九日的各種行樂活動,文武齊聚,各取所愛,真是一時之快事。

九九重九,步步登高;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宜長宜九,共贊嘉節。

註1:《續齊諧記》原文: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註2:《燕京歲時記》原文:花糕有二種:其一以糖麵為之,中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子,乃糕之次者也。每屆重陽,市肆間預為製造以供用。(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廟會祭典禮儀中,「踏涼傘」是澎湖特有,涼傘對陣也是澎湖最通俗、最精彩的傳統民俗技藝。澎湖的宮廟神轎出巡時,每頂神轎前,必有一把涼傘,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
  • 九九重陽節俗在中國起源非常早。為何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都成了重陽節俗?古典籍《西京雜記》載東漢…《續齊諧記》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曹丕獻菊、陶淵明東籬賞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陽故事。屈原〈遠遊〉探太虛重陽境不死之鄉,生命如何宜長宜久
  • 九日九日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登高望遠勾鄉思。王維、蘇轍、丁鶴年和崔顥登高思鄉關,詩懷情致各一方。又逢重陽登高,追索生命真鄉。渺渺瀚宇,世世輪迴,千載悠悠,白雲背後何處是真鄉?萬古過客上下追索,萬里天涯莫作鄉關。返本歸真可有道?…
  • 吹嗩吶、讀祭文、擺放祭品,甚至穿長衫祭祖,這些如粵語長片中的鏡頭,每年於重陽、清明時節,都會在新界圍村一帶重現,俗稱「春秋二祭」,是新界圍村人相當重視的傳統。他們早於北宋前後已南遷至香港,在新界多個地方建村立業,延續至今900年左右,可說是原原本本的第一代香港人,因此保留了中國古時祭祖的傳統。
  • 六人離開登州地界後,忽然從龕飄出陣陣的氤氳之香,沁人心脾。說也怪哉,這木龕隨著香氣的籠罩,逐漸變輕了,猶如空龕一般。
  • 黃曆七月中氣處暑,詩經說「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節氣,立秋後、處暑來,2017年的處暑在8月23交節,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間說「鬼門開」的日子。處暑中有七夕和中元節兩重大民俗節日。處暑,暑止,「出伏迎處暑」當心「秋老虎」,天乾物燥,秋颱多災變,要小心處變。秋燥傷人,養陰潤燥,處暑鴨、處暑梨養生好食補。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