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十八:太甲悔過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商朝成立後,成湯在位十二年後去世,他的大兒子去世很早,繼位的是小兒子外丙,外丙三年後也去世了;更小的兒子仲壬坐上了王位,四年後,仲壬也故去了。商朝的第四位君王是成湯的長孫太甲,伊尹作為師保(帝師)輔政。

太甲在位只有十二年,但是他的名氣在歷史上還不算小。因為一個空前絕後的戲劇性事件發生在他身上。

他被流放到墓地去了。

可惜上古時代的文字留下太少,如今存世的不多幾篇也是寥寥數語,據說還是後人憑記憶補寫的,不過也能依稀看到當年發生的事情:

太甲上任,帶著文武百官恭敬地祭拜了天地祖先之後,伊尹有一番語重心長的諫言給新王,伊尹說:「啊!我們的商王宣揚德行,用寬仁代替暴虐,所以天下兆民擁戴我們。現在我王遵行成湯的美德,不可以不從頭考慮!要愛親人,奉行敬重尊長,從家和國開始,最終推廣到天下。

「啊!先王勉力遵守綱紀,納諫言而不違反,聽從前賢的教導;在高位能夠明察,做臣子能夠盡忠;對人不求全責備,檢點自身像來不及一樣,所以才能擁有萬國,這是很難的呀!」

奈何太甲沒怎麼聽進去,上任不久,就有點不像話起來。《殷本紀》中說到他的幾個問題,分別是: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這些評語落在哪個君王頭上,都比較壞事。

老管家伊尹先禮後兵,多次規勸無效之後,太甲就被停職察看了,伊尹讓太甲遠離都城,到爺爺成湯的安息地桐城掛職思過。

史官記下了這個過程,寫了《太甲》三篇。

太甲不聽從伊尹的諫言,伊尹先是寫下文章給他:「先王成湯謹念上天的明命是正確的,是以對上下神明、宗廟社稷的供奉沒有不恭敬嚴肅的。上天看到了他的德行,因此降大使命給他,讓他安撫四方。……要警戒呀!應當遵行你做君主的法則,做君主而不盡君道,將會羞辱自己的祖先。」

太甲不念不聞。伊尹繼續勸誡:「先王在天將明未明的時刻,就思考國事……」

軟性勸說無效,伊尹決定採取強制手段,他對群臣說:「……習慣將同生性相結合,我不能輕視不聽從教導的人,要在桐營造宮室,使他親近先王……」

就這樣,太甲被送到桐宮去「居憂」。伊尹將他遷出都城──住到成湯的安葬之地桐宮去──守墓、悔過、了解先王的遺訓。

政務還要處理,諸侯還要接見,國家的大事小情誰來處理?伊尹。

事實證明,每日與寬仁賢明著稱的祖父相伴是有益的,太甲悔悟了。三年後,伊尹戴著禮帽穿著禮服,很為隆重地將太甲迎接回了亳都。將國家政務重新交還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師保。

太甲歸來,對伊尹行的是拜手稽首、跪拜而頭俯至地的最高敬禮。

他說:「……上天造下災禍的事,是可避免的;自己造成了災禍,就不可逃脫了。以前我違背師保的教導,不懂得自我反省;還望依靠您的恩德匡救,指點我把事情做好。」

伊尹回禮,也行最尊敬的拜手稽首禮,仍然不忘訓誡:「講究自身的修養,用誠信的美德與臣子們和諧相處,就是明君。……大王要增進你的德行,效法你的列祖,不可有頃刻的安樂懈怠。」

浪子回頭金不換,太甲復位後,有如脫胎換骨一般,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各路諸侯看到太甲變身為明君,自然願意歸附,從此國泰民安。成就「太宗中興」的盛世。

200611195234
伊尹畫像(公有領域)

伊尹告老回他的封地之前,又寫下了《咸有一德》留給太甲,既有長者的諄諄教導,又有臣下的拳拳規勸。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 德純一,行動沒有不吉利的;德不純一,行動起來沒有不凶險的。判斷吉凶不出差錯,在人;上天是降災還是降福,在於德!

師保流放君王,是歷史上的唯一,算得上幾千年來特殊教育的典範。

身為臣下能流放君王,不會亂了綱常嗎?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曾經跟孟子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問:「賢能之人作為臣子,他的君主不好,就可以流放嗎?」

孟子說:「如果有伊尹那樣的志向,就可以;如果沒有伊尹那樣的志向,那便是篡位了。」

君臣演繹的這一幕,詮釋了德和善的多面,如伊尹所說:「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德沒有不變的準則,以善為準則;善沒有不變的標準,它們合一為常德。

伊尹還有一句名言流傳在民間幾千年:「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傳統的中國大家族常用它來當箴言的。

把商朝治理得繁榮昌盛之後,太甲去世了,他的兒子沃丁繼位成為商朝第五代君王。老臣伊尹欣慰於太甲的修德治國,稱他「太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他的師保伊尹,還要在人間停留一段,因為輔助下一代商王沃丁繼位立政,也是他的使命。

因為伊尹的身教,後世的大臣們將不難理解「為下克忠」的行為之道和恪守心性之道。#

參考文獻:
1.《漢書》
2.《尚書正義》
3.《孟子》
4.《尚書》
5.《史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滅夏立商開始,到本身也被周滅掉,商朝年曆是多少年?歷史學家們討論了幾千年,至今沒有定論,有認為600年的,有認為500多年的,有認為496年的。史記也沒有商朝的年曆,略如夏代,有帝王的名字世次,無年數。
  • 商代人的生活是抬頭處處有神明的,生老病死、出入征伐、風雨氣象、婚姻嫁娶,甚至祀神祭祖,商朝人都徵詢上神的意見。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說的是商王尊崇上天,帶領商朝的民眾敬侍神明,極其重視對先祖的供奉,以此為大。鬼,指的是過世了的祖先。
  • 說商朝人幸福,是相對於後世的人而言。在有文字記載的朝代裡,商族人可能是最有安全感的。
  • 成湯武力克夏,好一派王者風範。可是孟子說:「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成湯對伊尹,是先向他學習而後再任命他做大臣的,所以成湯不費力就成了王。又說:「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伊尹做成湯的丞相,成湯才得以稱王於天下。
  • 在伊尹之前,有黃帝感盛衰之惑,辨陰陽之別,與歧伯、雷公、伯高等談醫論道,留下傳世巨著《皇帝內經》,又有神農氏炎帝,「宣藥療疾」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出,最後誤嚐斷腸草而死,留下最早的中草藥經典《神農本草經》;到伊尹這裡,他將各種藥物加水煎煮,形成「湯劑」,也留下一本巨著《伊尹湯液經》。
  • 伊尹來得空靈,去得隆重,身後搶手。有一本記述自三皇至漢魏的歷代帝王的史學專著《帝王世紀》,是西晉大家皇甫謐所撰,裡面記述了商王對伊尹的厚葬: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餘歲,大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祀以大牢,親自臨喪三年,以報大德焉。
  • 商朝滅亡了,「商」人們繼續活下去。商族的貴族姓氏「子」,在三千多年的歲月裡,據說繁衍出了一百多個姓氏。
  • 談中國的古文明,國粹青銅器一定不會被遺忘。夏商周三代至秦漢被視為中國的青銅器時代 ,商朝處於青銅器時代從上升至鼎盛的階段,商朝的青銅器,很值得一說。
  • 跨過三千多年,如今的冊典二字和甲骨文差別在哪?基本是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差異。可惜的是幾千年下來,有商一族的冊、典都佚失煙滅了,甲骨的質地特別,才讓上面的文字留了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