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寇準的天命與個性(1) 簪花少年

作者:沉静

宋太宗在金明池臨水殿賜宴群臣,然後攜寇準等人登上大龍船在湖中巡遊。宮女呈上一大盤鮮花,太宗挑了最鮮豔奇異的一朵,親自戴在寇準的帽子上。圖為南宋《金明池爭標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6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他是挽救江山社稷於傾覆中的賢相,是功高蓋世、命運大起大落的忠臣,是耿介孤高、特立獨行的另類傳奇,是那個朝代和後世都繞不開的話題人物。其在評書、戲曲、影視中老練機智的幽默形象,與史實和詩詞中的他有不少差異,他就是中國百姓熟悉的陌生人——寇準。

宰相命的簪花少年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少英邁,通《春秋》三傳」,19歲以甲科進士入仕,官授大理評事,先後被派往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當縣令。後又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宰相等,他主持開封府期間,辦案如神,公正廉明,被譽為「寇青天」。因兩次任相國之職,是貢獻大的傳奇名相,亦被稱為「雙天官」寇準。

「五十而知天命」,而寇準似乎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自幼就聰慧異常,人稱小神童。7歲時曾當眾三步成詩《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寥寥數語道出了華山的雄偉峭拔,比曹植的七步詩還要才思敏捷呢!其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氣派,令舉座驚讚不已。私塾先生對在五代時中過進士的寇父說:「賢郎怎能不做宰相?!」

12歲時父親早逝,母親一秤砣砸在貪玩的寇準腳上,寇準從此用功讀書。

另一位給他吉言預告的是唐知州。寇準作為新任的歸州巴東縣令前去報到,歸州衙府的唐知州(當地郡守)熱情地接待了他。唐公前夜得一奇夢,夢中有人告訴他「宰相將至」。他想不出會是哪一位(前任或現任)宰相要來這偏遠蠻荒的川鄂交界之地,聽手下稟報:大理評事寇準將入巴東界。見到神采奕奕、舉止大方的寇準,唐知州心頭一亮,談話間觀相識人,悟出夢啟,斷定這位太宗皇帝欽賜的進士前程遠大,日後必登宰輔。

古人視「牡丹為王,芍藥為相」。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韓琦、王安石、王珪、陳昇之同簪「金帶圍」芍藥 ,三十年間,四人先後成為宰相。「四相簪花」這個典故被後代畫家繪入筆下。圖為清代李墅繪《四相簪花圖扇》。(公有領域)

寇準從當巴東知縣起就頗得民心,治理全憑恩信。他一面上奏朝廷,請求減輕農民賦稅;一面勸農稼穡,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收稅、服役是一般官吏頭疼的老大難工作,而寇準只需將任務、數目張貼於縣衙之內,公示於眾,「百姓爭赴之,無稽違者」。老百姓親切地稱年輕的寇知縣為「寇巴東」。

寇準到西北運送軍糧後,上呈了一份邊境形勢考察報告,宋太宗(939—997)趙光義極為賞識,提拔他到樞密院(掌管軍事的參謀機構)任職。寇準又以足智善斷、剛正直諫,漸被太宗器重,太宗讚其「臨事明敏」,擢升他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寇準三十出頭就當了副宰相,各項工作都幹得非常出色,讓太宗龍顏大悅。

開封金明池是一座皇家園林、水上樂園,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金明池都對公眾免費開放,盛大的水戲表演和精采的龍舟奪標賽吸引著無數遊客。每有御駕親臨,遊人亦不須迴避,爭相觀睹,一派天子與民同樂的太平盛世美景。

至道元年(995年)春,宋太宗在金明池臨水殿賜宴群臣,然後攜寇準等人登上大龍船在湖中巡遊,古雅的亭台樓閣倒映水中,陣陣清風拂面,輕鬆愜意。宮女呈上一大盤鮮花,太宗挑了最鮮豔奇異的一朵,親自戴在寇準的帽子上。他微笑著端詳這位英銳豪邁、風華正茂的副宰相,感慨讚歎:「寇準年少,正是簪花飲酒時。」 男子簪花是宋代的風雅時尚和普遍習俗,君王給臣子簪花更是無上的恩寵和禮遇。岸邊的百姓鼓掌歡呼,文武高官撫鬚點頭。太宗眼力不錯,這位朝野萬眾矚目的「簪花少年」就是來輔助大宋的,是天賜的棟梁之材。

讓人既愛又恨的個性

寇準是天賦異稟、能力超群的奇才,富有極強的獨立思考精神,那份自信擔當和俠氣勇毅在群臣中是很突出耀眼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敢講真話——毫不畏懼地直言進諫,但他那「天下唯道理最大」的執拗、耿直的逆耳忠言,數次使宋太宗不快,也得罪了不少同僚。《宋史》載,寇準「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犯顏進諫,拉住皇帝的龍袍也要講完並解決問題的,這大概是個性化的寇準才有的典型事例,以致高層認為他不諳世故、毫無城府、愚直犯傻。宋太宗過後也搖頭笑稱「朕之魏徵」。

淳化二年(991)春,天下大旱,宋太宗召近臣問時政得失,大家都以天數為藉口打馬虎眼,唯獨寇準講是天人感應,天與人相呼應和就像影子與回聲,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公的警告。太宗一生氣回宮了,冷靜下來後,才查問官員徇私枉法的情況,涉及寵臣,睜一眼閉一眼已不可能了。那些想矇混過關的人都很緊張且反感寇準。

宋太宗知道,寇準只考慮對國家是否有利,單純認真,光明磊落,忠心耿耿,不拉幫結夥搞小圈子。比那些互相維護、表裡不一、明哲保身的大臣強得多。雖然理智上明白其難得可貴,但感情上卻不舒服。寇準的那種個性光彩和鋒芒稜角、偏要弄清是非曲直的勁頭兒,搞得上下都灰頭土臉,很多人受不了。太宗批評他「好廷辯,失執政體」,於是把他下派到地方去歷練沉澱,留著日後再用,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太缺乏處理官場關係的圓熟技巧了。

北宋趙昌的《春山圖》,扇面畫,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寇準真走了,太宗又想得慌,愛恨糾結,不到一年就把寇準從青州召回朝中。君臣相見,太宗撩起衣袍給他看腿上復發的箭瘡,那是當年伐遼戰敗留下的久治不愈的頑疾,大限將至的他傷感動情地問:「卿來何緩耶?」 寇準不卑不亢地淡定答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師。」 寇準在太宗心中有多少份量?像立皇儲這樣的大事,太宗還是想聽聽他的意見。宋太宗深知自己兄終弟及的得位方式有諸多非議,而回歸帝位父子相傳的過程中也充滿風波曲折。「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寇準簡而言之,太宗深以為然,沉吟又問:「襄王如何?」寇準低眉作揖,極委婉、惜字如金地只一句:「知子莫若父。」 太宗面露喜色。

於是,詔立襄王元侃為太子(改名恆),大赦天下。京城百姓歡呼:「少年天子」、「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後很不高興,「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也?」 寇準向他道賀:「此社稷之福也。」 他才轉怒為喜,三兒子趙恆能受民眾歡迎擁護,也是皇太子選得好啊,避免了激烈的權力紛爭和意外發生。自五代到宋初長達91年,還沒出過一個皇太子。宋太宗請寇準喝酒,「極醉而罷」。被「名不正、言不順」的上位心病困擾的宋太宗,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無論如何,大宋的第三位皇帝趙恆是宋史上第一位正常繼統的皇帝。

外國使節進貢通天犀,太宗令人把它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給寇準。通天犀是一種上下貫通的犀牛角,被認為是靈異之物、勇者的化身、無價之寶,也是感應靈敏的象徵,有「心有靈犀」之意,傳說佩在身上有辟邪、辟毒、辟水等奇效。寇準一直珍藏著太宗賜的腰帶。@#

參考資料:
《宋史‧寇準傳》、《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稗類編》等。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寇準是宋真宗時的宰相。他幼年時不喜歡讀書,整天不是遊手好閒,就是惹事生非,他的母親對他的行為非常憤怒,有一次竟拿秤錘擲他,使他的腳血流不止,此事讓他幡然醒悟,決心用功讀書,故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路。他的母親死後,他摸到腳上的傷痕時,想到母親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就提醒自己要做個有用的人,不能辜負母親的期望。
  • 今夜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摧。
  • 寇準俸祿雖多,卻不肯建造宅第。隱士魏野,為此特意贈送給他二首詩,其中有句道:「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稱讚寇準雖位居顯要,卻不肯建造宅第。
  •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968年—1022)。契丹遼國趁宋主新立頻頻騷擾邊境,戰事告急。即便楊延昭(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軍積極抵抗入侵,但遼國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往往繞開阻擋在別處突襲打缺口,給北宋邊防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老臣畢士安向真宗推薦寇準為相,讚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真宗憂其「好剛使氣」,難以駕馭。畢士安說:「準忘身殉國,秉道疾邪,故不為流俗所喜……而今北敵跳梁未服,正適合用寇準。」 真宗想借畢士安之德望來穩住寇準,於是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同時任命畢士安與43歲的寇準為同平章事,即宰相。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 韓琦以芍藥這花中宰相為祥瑞之兆,圓滿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鏡下狀元及第,紗籠中人必能當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數,命裡有時自能水到渠成,命裡無時也難以強求。
  • 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開卷畫,也是「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如何表現人物畫的傳統精神?畫史鼻祖顧愷之的繪畫技藝如何精彩詮釋宰相張華《女史箴》的鑑戒精神與內涵呢?
  • 在古代王朝,能夠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幹的,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說,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篤信佛法,曾匯集十萬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壽更是讓人稱奇,91歲時安然坐化,無疾而終。他的名字是文彥博。
  •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能人術士,或早早堪破天機,預知社會走向,或提前揭示個體命運,告知富貴禍福。而世人往往在歷史走過後,才猛然發覺一切確實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後悔也來不及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