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著述自娛」的明朝嵩陽名士蘭茂

文/顏丹
蘭茂所著之書不僅數量驚人,且涉獵廣泛,從中草藥、音韻學、詩詞歌賦到軍事要略,足見其對「醫道、陰陽、地理、丹青無不通曉」。(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明初時,在雲南嵩陽(今嵩陽縣楊林鎮)一帶,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名士,從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至少撰寫了19部(明正德《雲南志》載)為「滇人多傳之」並影響至今的經典巨著。他所著之書不僅數量驚人,且涉獵廣泛,從中草藥、音韻學、詩詞歌賦到軍事要略,足見其對「醫道、陰陽、地理、丹青無不通曉」。這位名士就是被時人稱為「小聖」、被後人稱為「隱士」、「理學宗匠」、「百世之師」的蘭茂。

蘭茂(1397—1470年),字廷秀,號止庵。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勉好學,「年十三通經史」; 「年十六時,凡詩史過目輒成誦」。他「沖澹簡遠,不樂仕進」、「恥為章句學」。二十歲就「恥於利祿,自扁其軒曰:『止庵』」。於是,通曉經史、飽讀詩史的他終生都未踏上仕途,甚至無心科舉,而僅「以著述自娛」。

他「返求《六經》,究心關、 閩、濂、洛之微,欣然有得」;「其所為詩文,皆高古有深意」。他曾說「功名利祿非儒者志(《玄壺集》)」;感慨「昔人當此年,仕路幾反覆」;但「吾寧虛以欹,勝彼滿而覆」(《正統乙丑予年四十九,用李太白紫極宮感秋詩韻》)。在他看來,「匆匆車馬客,未必勝騎牛」(《牧》);「功名未必勝清閒」(《端午日》)。

他參透了「泛泛塵緣,茫茫因果(自題像贊)」,對人「或沉溺於貨利兮,或老死於功名」(《樂志賦》)而感到悵惘。他「因知有為皆虛幻,始信無為即聖賢(《七十自賦十首》)」,於是「願作堯舜民,擊壤歌時雍」;看到「古來耕釣間,往往皆英雄(《秋夜吟》)」,也希望自己能「入為潔己士,用有康濟功」。

蘭茂認為「古來耕釣間,往往皆英雄」。圖為明‧蔣嵩《秋溪放艇圖》局部(公有領域)

蘭茂淡泊名利、心性高潔;無法成為良相,卻有志成為良醫。他懷揣著濟世安民的願景,又「因母病」而開始鑽研醫學。他自幼對草藥十分感興趣,經「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脈絡之往來,留心數年」後,最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傳世之作,也是雲南史上第一本中草藥專著《滇南本草》。

對於這部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問世142年的中草藥專著,清道光《雲南通志稿》記載,「滇中奉為至寶」;《滇南本草》抄本跋中說,「傳抄刊刻,家喻戶曉」;重刊《滇南本草》序中說,「辨藥性之周詳,明脈理之精微,審見症之確切,附湯方之合宜,種種悉備,有益濟世」。仰賴於「止庵先生研心草木數十年,味其甘辛酸苦,明其溫燥涼熱,圖其柯葉形狀」; 「滇南之一草一木,悉有功於人世,而流傳不朽」。

蘭茂的《滇南本草》在滇中被「奉為至寶」,其用來啟蒙讀書人應對押韻的《聲律發蒙》也「幾於人手一編」。對於這部「切於幼學」、早於《笠翁對韻》約200年的音韻學專著,清雲南督學孫人龍曾讚曰,「觀先生文,言言珠璣,句句琳琅」;「吟誦之下,恍覺景物山川,皆成佳趣;廟堂經濟,如在目前。學者童而習之,便不至白首茫然也。」

《聲律發蒙》教讀書人應對押韻,而蘭茂同時期著成的《韻略易通》則用來教普通人識字。《韻略易通》已被載入《明史‧藝文志》中。明進士畢拱辰讚之曰:「汰繁歸簡,披覽如列眉,嘉惠後學甚殷」,因此被「家傳而戶購之」。到清代編《四庫全書》時,「由兩淮采進」,將其收入經部小學類存目提要中。

說到《韻略易通》,裡面那首《早梅詩》頗有妙處。詩曰:「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蘭茂「變盡古法,以就方音」,他將20個聲母編入詩中,使初學者在悠然的詩境中,就能記住聲母的發音。

蘭茂的《滇南本草》在滇中被「奉為至寶」。(fotolia)

凡讀過蘭茂《玄壺集》的人,或許會認為他是一位得道高人。因書中近百首詩詞能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他對中國傳統儒、釋、道精神的理解與詮釋。他在《本》一詩中寫道,「大道本乎仁義,要人能守能行。順則禹湯文武,逆則幽厲恆文。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還有詩云:禍福之來,本乎天命;又有詩說:損人益己,豈必能安?在蘭茂看來,假儒生「熟讀五經四書,不曾行得纖悉」;假和尚「奉戒不專,由貪致罪」;假道士「信道不篤,罪即隨之」。

對天道似有所悟的蘭茂通藥草、通音韻、通詩詞,似乎還懂點兒兵法。在其著述中,《安邊策條》就與兵法策略有關。據民國《嵩明縣誌‧大事記》記載,明英宗十三年(1448年),兵部尚書靖遠伯王驥奉命第三次去征服麓川。過嵩明時,特意繞道楊林,去拜訪蘭茂,想問他是否有錦囊妙計。蘭茂回答說:「欲要麓川破,船往山上過」。離開蘭茂後,王驥百思不得其解。到達麓川後,依然沒什麼收穫。有天晚上,他聽到泉水聲,突然就想明白了蘭茂所說的那句話。於是,他「用水攻麓川,遂破毀賊砦,麓川平」。

蘭茂的一生如他所說,活在「耕釣間」、「始信無為」,僅憑「嗜學」、「返求《六經》,究心關、 閩、濂、洛之微,欣然有得」,就在家中寫出了諸多影響深遠、濟世利民的傳世之作。蘭茂去世後,曾中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的袁嘉穀在其墓聯上寫道:「古滇真名士,玄壺老詩人」;又為蘭公祠題寫詩句:「暢儒風於千古,濂洛關閩有替人」。清朝光緒年間任雲南高等學堂教務長的陳榮昌也為其題匾,稱他為「古之天民」。@*#

註:關、 閩、濂、洛,指關中張載、閩中朱熹、濂溪周敦頤、洛陽程頤、程顥,即為宋代理學的四大流派。

參考資料:

《嵩明州志》
《雲南志》
《滇南本草》務本堂序
《聲律發蒙》淵雅堂本《敘》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九十六卷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