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冬至一陽生 吃什麼食物特別迎好運?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天地一陽生。吃什麼食物配合此時天地節氣特別迎好運?(大紀元後製/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4711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一年之中,「冬至」是一個讓人印象鮮明的節氣標誌,因為天地間陰陽交替的轉機——「一元復始」就在冬至。同時在冬至,也是祭祀天地、祭拜祖先、家人團聚儲備能量的重要日子。古來在冬至這天留下一些飲食傳說、節俗,展現了在冬至迎福增強正能量的作法。

冬至一元復始迎陽氣

許多古書,包括啟蒙教材《幼學瓊林》都記載了「冬至一陽生」。就在冬至這一天,陰氣開始漸漸消弱,陽氣復返,《漢書‧五行志》說「冬至陽爻起初」,即「一元復始」的表徵,這是中華《易經》陰陽學說的古老智慧。在冬至的卦象上,初爻從陰復陽,標誌陽氣循環返回起點,寓意天地間又回到萬象更新的起點。

冬至紅白湯圓反映「陰陽交泰開新運」的含意。(龔安妮/大紀元)

在這個時機吃紅白冬至圓開年運,特別能反映「冬至一陽生」的意義。冬至圓的「圓」是「元」的諧音,圓形的冬至圓是歲月循環往復、一元復始的形象表徵,紅白冬至圓則蘊含著陰陽交泰開新運的意義。冬至一早,民間百姓先在大廳敬神明、拜祖先。祭拜的菜餚一定有冬至甜湯圓,並配上其它豐盛的菜餚。就在冬至日,來碗紅白冬至圓,祈祝新年「陰陽交泰開新運」!

吃赤豆粥去疫病穢氣

冬至吃赤豆粥去疫病穢氣!南北朝時代的民俗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冬至日吃赤小豆做的紅豆粥,以攘除疫病穢氣。傳說古代共工氏有個不才的兒子在冬至日死了,成了疫鬼,為患人間。但是它畏懼赤豆,所以人們都在一元復始的冬至日這一天煮赤豆粥來吃,用來禳除疫疾。

韓國的冬至節到如今還保留冬至吃紅豆粥這種習俗;日本人在新年第一天早晨吃紅豆加上香烤麻糬餅,這都是東亞文化圈的古中國風表現。赤豆是一種很營養的食品,也有除體內濕氣的效用。冬至圓加上紅豆粥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禳除疫病穢氣,否極泰來!

吃餛飩長智慧

盤古開天於混沌中,帶來宇宙的誕生,因而諧音詞「餛飩」就成了祝賀新年新生、開展智慧、開創未來的象徵。

冬至吃餛飩,祝賀新年,開智慧,展未來。(Fotolia)

清朝人普遍有冬至吃餛飩的民俗,《燕京歲時記》記載「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上溯宋朝就可見這種民俗,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還提到以餛飩祭祀祖先。冬至吃餛飩慶賀一元復始,感謝先祖的庇蔭,慶賀新歲,開展智慧,開創未來!

吃水餃保健康

冬至還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俗稱「安耳朵」,是從東漢傳下來的。俗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不吃餃,凍壞腳骨爪」、「吃餃子安耳朵」等等都和這個緣由有關係。

東漢末年非常動亂,瘟疫大流行。那時告老還鄉的「醫聖」張仲景在河南施藥救人。他在白河邊上看到一些在寒風中打顫、兩隻耳朵都凍爛了的貧窮鄉人,很想幫助他們。就在一個冬至日,張仲景的徒弟們在南陽東關某地搭了個棚子,架上大鍋煮沸了水,為窮人濟食暖身、捨藥治病,這食療藥膳就是張仲景研製的可以禦寒的方子「祛寒嬌耳湯」。大鍋中煮的大水餃包著袪寒藥材和羊肉,可以暖身,防止耳朵凍爛,張仲景給取名叫「嬌耳」。從冬至日一直到過年,來到的窮人都得到賑濟,吃一碗熱呼呼的嬌耳湯,吃過後的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也不再受凍爛之苦了。

在中國北方,冬至和過年吃水餃已經是長年成俗了。今人在冬至這一天,也來吃一碗熱呼呼的嬌耳湯,為健康加分。

冬至補冬養精蓄銳

雞湯
冬至進補最常見的藥膳雞湯。(shutterstock)

順應陰陽過生活是《黃帝內經》提醒人的根本的養生之道。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養精蓄銳,是延年益壽的重點。冬天養「藏」,是進補增強元氣,養精蓄銳的好時機。

補冬是讓食物配合天地之氣的收藏,可以得到相加相乘的補益效果,尤其在一年中最長的冬至夜進補,成了「補冬」的代表作。常見冬至夜用雞和漢方燉補,有的用桂圓(龍眼乾)和糯米,煮成甜的米糕養心神。還有其它的冬季進補方,五花八門,可以根據各個的身體狀況、虛實冷熱作選擇。 在冬至之夜補冬,一鍋美食,濃濃的氤氳熱氣,幸福感不也特別濃厚?!過了這一夜,迎來陽氣上升的運勢!

履長節除邪氣 吃豬腳麵線延壽

冬至還有一個名稱叫「履長節」,因為從冬至之後,白日漸長,陽氣漸升,人們踏日影沐浴陽光,可以吸收陽氣驅除體內的邪氣。因此,古人發展出媳婦在冬至向家中、家族長輩獻鞋襪的貼心禮俗,也稱為「獻襪履」,祈祝長輩「履長」——晒晒太陽吸收陽氣,驅除邪氣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三國時代的第一才子曹植作了《冬至獻襪履頌表》,表述獻鞋襪意在「亞歲(冬至)迎祥,履長納慶」,祝頌冬至迎祥納慶。

冬至吃豬腳麵線祝賀延年益壽。(林仕傑/大紀元)

從冬至獻鞋襪祝福祝壽,轉為獻豬腳麵線,可作為配合節俗的食俗作法。在民間,逢到長輩生日,請吃豬腳麵線,是祝賀延年益壽的民俗。麵線綿長不絕表示長壽無疆,豬腳則表示健步康泰。

當年應考的學子吃豬蹄,含有預祝考生們「金榜題名」的含意在裡面。因為豬蹄燉得熟透軟嫩,就是「熟蹄」,即是「熟題」的象徵,考生吃了「熟蹄」,金榜題名在望。

在冬至這一天為家中長輩準備香燉豬腳麵線,晚輩同時也可吃上一碗,同除邪氣,齊頌一家延年益壽!又前途在望!

這些冬至的迎福食物,起作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且都帶有冬至時節的天地能量和善能量的加持作用。若再加上自己「應天而行」的德行開新運,得到上天的加持,就更無往不利了。古籍《尚書》說:「天祐於一德」,《易經‧大有》告訴人,剛健之德「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就是這個道理!@*#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