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22):終日不違,如愚

作者:薛馳
孔子教導弟子。(素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九》)

【注釋】

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早年弟子,少孔子四十歲(後人考證)。最得孔子所傳,惜年僅四十歲即去世,後世尊稱為「復聖」。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亦有句讀為「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關於顏回「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可參《論語‧先進》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退而省其私:《禮記‧學記》:「大學之教也,退息必有居學。」居學,當指學校中學生自修的地方。劉疏:「居學非受業之所,故言私也。」按:「私」,指弟子的自修。(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故此處可理解為:孔子看顏回自修時和同學談論。但,朱熹認為「私,謂燕居獨處,非進見請問之時」。

亦足以發:發指發揮,發明。《論語‧公冶長》中子貢說「回也聞一以知十」。

【討論】

本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出場。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學習時是什麼狀況呢?孔子說:「我整天對顏回講論道理,不止一端,他只是默然聽受,從不提問,好像是一個愚戇的人。」

大家知道,世間有上等聰明的人,凡事無所疑惑,不須問難;也有昏愚的人,心裡不會疑惑,不知問難。這兩等人,其心雖異,其跡則同。顏回究竟是哪一等人呢?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一種解說是:孔子待顏回退下,省察他的私人言行,他的意見很有可以啟發人的地方。

而朱熹、張居正等則解說為:顏回退去之時,孔子省察他間居獨處的去處。但見他一動一靜、一語一默,都是孔子所言的道理,躬行實踐,件件都發揮出來,乃知回之不違者,是其心領神會,見道分明,無所疑而不必問,非不能疑而不知問也。以上兩種解說都通。第二種解說更廣泛,似可包涵第一種。

最後,孔子得出結論「回也不愚」。如果世界上有「大智若愚」,顏回算是一種吧。

當然,顏回是上智之人,又能好學,故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此其悟道之妙。至於一般之人,則「必須能疑而知問,然後可以講明義理,開發聰明,而進於聖賢之域也。」(張居正)

錢穆認為,此章殆是顏於始從學於孔子,而孔子稱之。若相處既久,當不再為此抑揚。顏回求學之狀態,非僅本章之一端。例如,曾經,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

此外,《論語》將本章納入「為政篇」,當有深慮。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註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