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之作:絢麗繽紛的西班牙雕塑世界(上)

「西班牙裔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展覽:《鍍金人物:木頭和粘土製作的雕塑》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翻譯/原泉
路易莎·羅爾丹的作品《聖凱瑟琳的神祕婚姻》(The Mystical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1682年─1706年。多色赤陶,14 3/8 × 17 3/4 × 11 5/8 x 32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69
【字號】    

在西方宗教藝術中,原色的石材、大理石或青銅製成的雕塑占了很重要的成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如多納泰羅(Donat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家吉安·洛倫索・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因此,當我們提到宗教藝術時,腦中通常不會立刻浮現彩色的雕塑──除非曾經去過拉丁美洲或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西班牙或葡萄牙。

在西班牙文化中,宗教雕塑都是彩色的。每一件作品都被有意地注入了強烈的情感、姿態和活力──所有都是特別為了教導人們《聖經》,激發人們對上帝的嚮往和虔誠的心。透過這些崇高、實用的物品與信徒建立起密切的連結。

胡安·德·梅薩(Juan de Mesa)的作品《法國的聖路易斯」(St. Louis of France),約1620年。鍍金、彩色木製雕塑;70 × 35 3/8 × 29 1/2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對許多人來說,西班牙宗教藝術中所帶有的熱情,以及有時圖像化的情感表達,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事實上,在學術界,學者們直到最近才開始更加關注這種藝術形式。帕特里克・萊納漢(Patrick Lenaghan)在電話採訪中提到,自從2009年倫敦國家美術館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舉辦了「the Sacred Made Real」展覽,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萊納漢是紐約西班牙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HSM&L),的印刷品、照片與雕塑主要策展人。

自1500年到1800年間的西班牙彩繪雕塑,是HSM&L最近開幕的展覽「鍍金人物:木頭和粘土製作的雕塑」(Gilded Figures: Wood and Clay Made Flesh)的焦點。這次展覽由萊納漢和同事海倫・豐托伊拉─馬爾津(Hélène Fontoira-Marzin,HSM&L的文物保存部門主管)共同策劃,展出了二十多件木雕和泥塑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來自HSM&L的館藏。

通過這些作品,展覽探索了西班牙不同類型的公共和私人宗教藝術,以及這種藝術傳統如何影響拉丁美洲的雕塑。

藏在雕塑中的信徒

西班牙文化的宗教雕塑起到了信仰工具的作用:激發人們的虔誠之心。萊納漢說,這些雕塑是為了讓信徒們參與其中而製作的,它們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信徒參與藝術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其出現在藝術品中。在西班牙著名雕塑家吉爾·德·西洛埃(Gil de Siloé)創作的金色祭壇畫《基督復活》(Resurrection)中,耶穌基督復活了,站在墳墓的中央。在雕刻畫面的右邊,在通往依瑪午斯(Emmaus)的路上,耶穌與門徒見面。在左邊,三位瑪利亞來尋找復活的耶穌,在墳墓周圍,士兵們則都陷入了沉睡。

這些男人中只有一人見證了耶穌的神跡,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虔誠地仰望耶穌。萊納漢相信,西洛埃把贊助人的形像使用在這位虔誠的人身上,把他描繪成士兵的隊長,以承認其信仰的堅定。

吉爾·德·西洛埃的雕塑作品《基督復活》(Resurrection),1480年─1500年。彩色木製祭壇畫(松木);83 1/8 × 47 5/8 × 14 5/8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萊納漢:「西洛埃是位非常老練的雕刻家,他通過平面構圖來組織場景,帶入許多符合該主題與背景的神學細節。」他補充說,這件作品展現了對神學非常深刻的理解,但能夠將其視覺化呈現出來又是另一境界了。

虔誠的加工

通常,由於許多工匠在不同階段的參與,來自同一位雕塑家的最終成品有時候會顯得非常不同。贊助人收到他們委託的作品時,往往都是未上色的原色雕塑,他們還需安排畫家對作品進行裝飾,使作品儘可能地栩栩如生。為了達到自然的效果,他們經常用玻璃眼睛、象牙和真睫毛來點綴,有時候,還會讓這些雕像穿上衣服。

匿名雕塑家的作品《著裝形象》(Imagen de Vestir),約1800年。多色木質支架,帶有刺繡外套,包括亮片、鋁箔和金屬線,高21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不過,也有部分雕塑家會親自監督作品的上色過程。例如,王室御用雕塑家路易莎・羅爾丹(Luisa Rold)的作品就是請她的姐夫為其上色,所以她的作品都有一致的美感。但是,一旦一件作品離開她的工作室,顏色和外觀就會發生變化,而且還經常發生。

路易莎·羅爾丹(Luisa Roldán)的作品《抹大拉瑪利亞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t. Mary Magdalene),1692年─1706年。多色赤陶,12 × 17 1/2 × 9 7/8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路易莎·羅爾丹的作品《聖凱瑟琳的神祕婚姻》(The Mystical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1682年─1706年。多色赤陶,14 3/8 × 17 3/4 × 11 5/8 x 32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重新為作品上色以符合大眾口味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在展覽中,羅爾丹的幾件陶製雕塑就是很好的例子。萊納漢解釋說,羅爾丹的這些作品一離開工作室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外觀,並從原來明亮、鮮亮的色調轉變為更為素雅的色調。

HSM&L的文物修復員豐托伊拉─馬爾津花了20年時間,耐心地將這些文物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由於豐托伊拉─馬爾津的努力,參觀者現在可以欣賞到羅爾丹陶塑作品的原有色彩,接近她當初創作的原意。◇(未完待續)

紐約「西班牙裔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的《鍍金人物:木頭和粘土製作的雕塑》展覽將持續到2022年1月9日。了解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

原文:Made for the Devout: The Gloriously Colorful World of Hispanic Sacred Sculpture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501年,26歲的米開蘭基羅回到成為共和政體的佛羅倫斯,此時薩弗納羅拉已被處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於1502年繼任行政首長,呈現一番新氣象。由於羅馬的《聖母悼子像》廣受讚譽,米開朗基羅開始嶄露頭角,大量的工作合同蜂擁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應屬新共和國政府委託的重要公共藝術工程,一是代表佛羅倫斯精神的《大衛》雕像(1501~1503年),其次是在維奇歐宮的議事大廳與達芬奇《安加里之戰》對壘的壁畫《卡西納之役》。
  • 喬治·華盛頓像
    一座身著長袍與涼鞋、氣勢威武的華盛頓像,就這樣以總統之姿展現在眾人面前。他舉起右手伸向天際,表示對神的尊敬,而左手則遞出一把劍。
  • 17世紀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記中,曾如此提到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裝飾雕刻師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無與倫比,難以用言語形容⋯⋯吉本斯的雕刻無疑是世界上任何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創新和罕見作品。」
  • 17世紀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記中,曾如此提到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裝飾雕刻師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無與倫比,難以用言語形容⋯⋯吉本斯的雕刻無疑是世界上任何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創新和罕見作品。」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集結北院及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呈現16世紀亞洲、歐洲、美洲經由航行所展開的交流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