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彩畫(下)持續至今的概況

作者:Wei J C
印有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繪製的蛋彩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美國郵票。(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接上文

蛋彩畫與工藝美術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

十九世紀的歐洲和北美醞釀著「工藝與美術運動」,從英國於1880年到1920年開始,逐漸在歐洲盛行甚至到北美。這運動目的在於鼓勵畫家進行手工和傳統工作方法創作。它是針對產業革命對人之生活、健康、道德各方面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而出現的反思,基本上是反工業的。這個運動的成員中有建築師奧古斯都‧普金(Augustus Pugin)、作家與教育家約翰‧羅斯基(John Ruskin)(註)、設計師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還有許多畫家和收藏家。這運動對歐洲的藝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直到二十世紀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崛起才被取代。然而,「手工藝」精神的發揚卻持續了下來,不論是在設計、城市規劃領域裡,在歐美社會文化中的影響和作用從來不曾間斷過。

我們從一位英國女子說起。1844年,瑪麗‧梅里菲爾德(Mary Merrifield)重新發現並翻譯了虔尼尼(Cennino Cennini)十四世紀的手稿,整理成為《工匠的手冊》(意Il Librodell’Arte,英The Craftman’s Handbook)。當時並無引起太多注意。而到1899年克里斯蒂安娜‧赫林厄姆(Christiana J. Herringham)對虔尼尼這本古書做出更精確的翻譯。克里斯蒂安娜出生在英國富裕家庭,父親是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贊助者,更收藏了大量精良的手工藝品。她本身是作家、古籍翻譯及畫家,並致力於蛋彩畫的復興。她還在1901年創立了「蛋彩畫家協會」,有五位英國畫家共同參與。他們發表論文,教育大眾,提高人們對蛋彩的認識,並且為許多被誤記為油畫的早期意大利蛋彩畫作正名。1905年,成員舉辦了蛋彩畫展覽。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英國大多數原始會員已凋零。

二十世紀上半期美國的蛋彩發展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的蛋彩畫家是沉寂的。英國藝術家與蛋彩畫的支持者麥克斯韋‧阿姆菲爾德(Maxwell Armfield)從1915─1922年間移居美國,並且展示他的蛋彩畫作品和寫有關蛋彩畫的文稿。

1920年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丹尼爾‧湯普森(Daniel Thompson)開始教授蛋彩畫課程,為蛋彩畫培養門人。耶魯美術館並收藏了大量早期意大利蛋彩畫作。他激發了新一代人對蛋彩畫的興趣。1936年湯普森還出版了兩本有關蛋彩畫的書: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Medieval Painting(中世紀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另一本The Practice of Tempera Painting是蛋彩畫的實作。

在整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許多著名的美國藝術家嘗試蛋彩畫,有本‧沙恩(Ben Shahn)和約翰‧斯隆(John Sloan)、喬治‧圖克(George Tooker)、保羅‧卡德摩斯(Paul Cadmus)、賈里德‧弗侖奇(Jared French)和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等等。其中安德魯‧魏斯為人熟知的作品與他寫實與精練的技巧承繼了大部分傳統蛋彩畫的特色。其他藝術家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幾乎看不到傳統蛋彩畫所呈現安定節制性的獨特技法。1973年著名蛋彩畫家羅伯特‧維克里(Robert Vickrey)出版了一本名為「新的蛋彩畫」(New Techniques in Egg Tempera)的書。在書中他討論如何用傳統和非傳統的方式來創作蛋彩畫。是學習這門繪畫的極佳教材。

當今,對蛋彩畫發生興趣的藝術家在持續地增加中,從「藝術聯盟學院」的開課情形可以嗅出一點端倪。在此轉述一位當今蛋彩畫家道格拉斯‧森福內克(Douglas Safranek)的話:「蛋彩是種矛盾的媒材,它具有脆弱與永恆兩種品質。構成蛋彩畫微妙的表面筆觸是一層一層緩和有如冥想一般畫上去的,即使表現一種生動活躍的思緒與影像它還是緩和靜謐的。我和當代的蛋彩畫家發現,這種古老拜占庭式的媒材同樣適合當今繁忙的都市景觀。」

蛋彩畫經過千年的歷史,曾一度被棄置。上一個世紀,當人們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後,又從新發現它古老溫柔的特質;這一個世紀,影像充斥在各個領域,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生活的步調與速度,就像用噴霧器噴撒彩繪在畫布上一般,只需學會按鈕,五花八門的世界即唾手可得。為什麼我們要再學習這古老的技法?或許正因為它一絲不苟的步驟與方法使我們再回到構成畫家最基本的元素——創作離不開手藝(技法)。

註釋:

約翰‧羅斯基(John Ruskin)簡介

在現代主義興起之際,羅斯基堅持古典寫實,他也是工藝美術運動推動者重要之一員。

羅斯基1819年在英國倫敦出生,1900年逝世(發明蒸氣機的占士瓦特死於1819年)。羅斯基生於產業革命鼎盛、現代主義起跑之時,現代意識興起之勢致使古典寫實藝術儼然成昨日黃花。羅斯基卻獨排眾議,宣揚他的藝術理念——他主張藝術具有責任與道德的重要性,藝術是上帝給予人的禮物,人應該用這份禮物來描繪造物者之美,從事藝術創作是人用來操練人對神的一種景仰。忠實地把自然中的花草樹石畫下來,尤其希臘埃及羅馬古代文明的建築,那是人類文明的精髓。

羅斯基本人從未到過美國,然而當年他的兩個弟子來到哈佛大學,在哈佛成立了藝術學系,繼續傳播他的藝術理念,在英倫的弟子也堅持寫實畫並肩負起「文以載道」的傳統。這些承繼他理念的藝術家因為與主流藝術逆著走,少有能鬻畫為生的,最後都進到學院教書去了。或許這也是在近代藝術史中,我們很少聽聞從哈佛來的「現代派」畫家的緣故。

羅斯基有一詩句:「看得清楚是詩、是預言,也是信仰,三者同而為一。」(To see clearly is poetry, prophecy and religion all in one.)

參考資料:
The Craftman’s Handbook, Cennino Cennini,Fogg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st and their use in painting, by Max Doerner,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The History of Egg-tempera,Koo Schadler
New Techniques in Egg-tempera,Robert Vickery
《虔尼尼自傳》王憲生譯 華兹出版
《油畫材料學》陳淑華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