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佛羅倫薩畫家、雕塑家達‧芬奇的一生(五)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佚名大師臨摹的《安加利之戰》(Battle of Anghiari,又譯:安吉亞里戰役),展現了列奧納多·達·芬奇原作的核心場景,木板油畫,85×115 cm,曾為德國慕尼黑私人收藏(已佚失)。(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76
【字號】    

接上文

這位畫聖的卓越創作使他名聲大振,以致所有喜愛藝術的人——不,是佛羅倫薩全城的人都希望他能為他們留下一些手筆,於是人們到處提議,應該委託列奧納多完成些引人注目的大作,讓其作品展現的偉大天才、優雅與判斷力為這個國家增添榮光。旗手(註1)和市政官員們商定並頒布政令:新近建成的市政會議大廳,應該交給列奧納多來創作些美麗畫作——這座大廳是在朱利亞諾‧達桑加洛(Giuliano da San Gallo)、西蒙內‧波拉約洛(Simone Pollaiuolo,人稱Il Cronaca)、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和巴喬‧達尼奧洛(Baccio d’Agnolo)的建議下設計的,後文會詳加介紹。於是,當時的正義旗手皮耶羅‧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就將大廳(的繪畫裝飾工作)委託給了他。(註2)

列奧納多決定接手後,就著手在新聖母大殿(S. Maria Novella)「教宗大廳」(Sala del Papa)的牆上繪製草圖,以表現米蘭公爵菲利波手下大將尼古洛‧皮欽尼諾(Niccolò Piccinino)的故事。他構思了一群騎兵爭奪軍旗的場面,他設計這一場面時的奇思異想,公認此畫為技巧高超的傑作。

彼得‧保羅‧魯本斯,仿列奧納多‧達‧芬奇《安加利之戰》(Battle of Anghiari),紙上黑粉筆、鋼筆墨水、水彩畫,1503─1505年作,45.2×63.7 cm,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畫中的人與馬都讓觀者感受到憤怒、狂暴與仇恨,其中兩匹馬前腿交纏,用牙齒互相撕咬的激烈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它們那爭奪軍旗的騎手。一名騎手在策馬疾馳中扭過身體,用臂膀之力抓住旗桿,欲將旗子從另外四人手中奪過來;其中兩人一手護旗,另一手揮劍欲斬斷旗桿;一位頭戴紅帽、怒目而視的老兵(譯註3)高聲吶喊著,他一手抓住旗桿,另一手舉起彎刀瞄準那兩名咬緊牙關、以最激烈姿態護衛旗幟的士兵,準備砍掉他們的雙手。

此外,在地面上、交錯的馬腿之間,畫家以「前縮透視法」畫了兩個交戰的人:在倒地者的上方,一名士兵高舉手臂,奮力將匕首刺向對方喉嚨;另一人則手腳並用拚命掙扎,以逃脫死亡。

列奧納多‧達‧芬奇,《安加利之戰》(Battle of Anghiari)局部,兩戰士頭像,粉筆/炭筆素描,1504—1505年作,19.1×18.8 cm,匈牙利布達佩斯市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列奧納多‧達‧芬奇,戰士頭像,粉筆素描,1504—1505年作,22.6×18.6 cm,匈牙利布達佩斯市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列奧納多在士兵服裝上千變萬化的創新發明簡直無法形容,「盔冠」和其它飾品也是同樣,更不用說馬的形體線條展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藝,列奧納多描繪出它們火一般的烈性、健碩的肌肉與優美的身形,比其他大師畫得都要好。

列奧納多‧達‧芬奇,戴頭盔戰士像,紙上銀尖筆素描,約1472年作,28.5×20.7 cm,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據說,為了畫好草圖,他搭製了一個極其精巧的台子,可以通過縮放來控制升降。心懷在牆上施以油畫色的願望,他粗粗調製出了一種黏合劑,但當他上色時,此材料開始嚴重剝落;發現其變質,他很快就停筆不畫了。

列奧納多‧達‧芬奇,馬匹草圖,粉筆素描,1504—1506年作,英國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列奧納多品格高尚,任何事情都極為慷慨大度。據說,一次他去銀行支取皮耶羅‧索德里尼每月付他的津貼,出納員想給他一些包在紙裡的便士,他卻不收,答說:「我不是便士畫家。」由於委託他的創作未完成,人們指責他騙了索德里尼,對他開始有非議,列奧納多於是在朋友們的協助下湊齊這筆錢,拿去還給索德里尼,但後者沒有接受(註4)。

譯者註:
註1:旗手(Gonfalonier)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城邦的重要職位,在佛羅倫薩共和國稱為「正義旗手」(Gonfalonier of Justice),負責市政會,兼任軍隊總指揮。
註2:佛羅倫薩市政會議大廳,即舊宮(Palazzo Vecchio)的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興建於1494年。達‧芬奇於1503年受託繪製一面牆。
註3:安加利之戰中,佛羅倫薩人於1440年6月29日擊潰了皮欽尼諾領軍的米蘭公爵軍隊。畫中的紅帽老兵據說就是皮欽尼諾。
註4:根據此書的另一個英譯本https://britishinstitutehoa.files.wordpress.com/2014/05/vasari-the-life-of-leonardo.pdf。

本文(《藝苑名人傳》)作者簡介: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是意大利畫家、建築師及作家。他因1550年的著作《最優秀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的生平》(The 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又稱Lives of the Artists,即「藝苑名人傳」)而被視為世界上第一位藝術史學家。瓦薩里的藝術史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與北歐傑出畫家、建築師和雕塑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點閱【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一生】系列文章。)

(藝術專用)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