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逃港專輯

永志難忘紅樹林——知青逃港「起錨」之五

作者:怒海浮生客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示意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22年07月21日訊】紅樹林的紅樹,是一種生長在淺海灘上的低矮常綠樹木,它有著像榕樹一樣的氣根,葉片也很像小葉榕。由於生長在海邊,常年經受著海浪的衝擊和颱風的吹襲,紅樹一般很少高過2米的。為了抵抗海潮,紅樹林的紅樹都是長在一起,眾多的紅樹連成一大片,互相纏繞,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抵擋著海浪向岸邊的衝擊。

由於每年秋天它會結出一些鮮紅的小果,我想這就是它學名叫紅樹的由來吧。這些小果成熟之後落到海中,隨波逐流很快就會在附近生根發芽,所以有紅樹林的地方都是一大片的。四十年前的深圳後海灣紅樹林,可不是今天這模樣,它東起深圳河口,一路沿著海岸向西蔓延,途經皇崗、福田、大沖、直到灣下。最窄處也有二三十米,最寬處可有一二百米,這連綿一大片的紅樹林,枝葉茂盛,緊密相連,身處其中,但覺濃蔭蔽日,鋪天蓋地,海天一體,氣勢雄渾。

紅樹這種小樹,當地人叫它另一個名字「塱樹」,由於它成群生長,所以塱樹林在沿海灘上就形成了一個特殊完整的生態區。每天潮水的一漲一退,給紅樹林帶來了充足的養分,紅樹林底下的泥灘生活著多種的淺海生物,有各式各樣的魚、蝦、蟹,還有海鰻。由於有充足的食物,所以南來北往的鳥兒也有很多停下來覓食和繁殖。當年我下放的小村,房屋就建在塱樹林邊上,潮水漲上來的時候,可以看到成群的魚蝦在塱樹之間游來游去。

潮水一退,很多當地人都會用「連板」下海灘,捕捉各種遺留在灘塗上的魚、蝦、蟹和海鰻。運氣好的時候,一個好手下海灘一次得漁獲可賣得十幾塊錢人民幣。在那缺錢少米的年代,紅樹林的漁獲也可為當地人解一解憂困。當地人為了方便出海,在成片的塱樹叢中開闢了很多通道。砍下來的塱柴就堆在屋前屋後,塱樹由於生活在鹹水中,故此鹽分很高,剛砍下來時很難燃燒,一般要放在屋外經過一年的雨淋日晒,把鹽分沖淡了才可作燃料。在那艱難的年代,塱柴也為當地人提供了不少的溫暖。

濃密的塱樹叢,就好像「沙家浜」的蘆葦一樣,都是躲藏人的好地方,人一躲進去,就很難被發現。後海灣的紅樹林,由於處於邊界,因此在那瘋狂的年代裡,就成了一個特殊的人群——偷渡者最後可以喘息一下的天然屏障,塱樹林竟然在那個時代保護過成千上萬的逃亡者。

在那瘋狂的年代,由於統治者實施錯誤的治國方針,引起內地人民大量的逃港。香港地處亞熱帶,海水溫暖,除了寒流南下和打颱風的幾天外,一年有大部分日子適合偷渡,而後海灣是逃亡者最熱門的偷渡夜泅點。

後海灣最闊處有四公里,最窄處深圳河口有幾百米,一般逃亡者容易下海處也有二三千米闊。如果是白天一個吃飽了的青年,這三四千米的海面三四個小時就能橫渡,然而逃亡是要夜泅,夜間在大海中隨時會迷失方向而亂游,加上逃亡者一般都要經過幾天的翻山越嶺,有幸才能到達紅樹林,來到時已是強弩之末。

身心極疲累加上恐懼與飢餓,這幾千米的海面橫渡時間就要加倍,據成功的逃亡者回憶,當年夜渡後海灣平均要六小時左右。如果下半夜才到達海邊,估計天明前不能游抵彼岸,人們就會選擇躲在紅樹林裡,靜待第二天晚上的來臨。

據香港政府公布,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成功抵港的非法入境人士約三萬多人,那就是每天一百人左右,後海灣是偷渡的熱門地點,減去其它地方來的和上半夜抵達隨即下海的外,每天白天要躲在紅樹林的逃亡者有幾人至十多人。

保守估計,十多年下來,曾經躲藏在紅樹林裡的逃亡者,起碼有數萬之眾。當年如果後海灣沒有那一大片紅樹林,那天亮時將會有很多人在大海中被撈起。當年如果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解放軍每天用話筒喊喊話,然後向紅樹林的中部隨意開幾槍,說不定就會有一兩個膽小者以為被發現了而站出來投降。如果軍隊趁漲潮時帶著狼狗乘小舢舨到紅樹林的中部去搜一搜,肯定每天都會從塱樹叢中揪出幾個裡通外國、投敵叛國的階級異己分子來。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是不知情或有意網開一面他們沒這樣做,這就讓有幸躲進紅樹林的人得以繼續亡命天涯。

那些趁著黑夜越過公路,爬過海堤,於下半夜才滾進紅樹林的聰明人,一般都會立刻選擇一個比較舒適和隱蔽的地方躲起來,從後半夜算起到第二天的晚上,這一躲就要躲十七八個小時。究竟這一躲滋味如何,據曾身歷其境的人回憶說,那是苦不堪言。

近海堤的紅樹林樹木高大些,可有兩米左右,腳下的泥土也堅硬些,人站在那裡比較舒服,但容易給軍警發現。近水一端的樹木又太矮,藏不了人。最好是躲在中間地帶,那兒的樹木有一米五、六高,腳下的泥濘也不太深,彎著腰剛好躲藏一個人。一個人長時間彎著腰站在泥濘裡,不能挺起腰,站累了就只能蹲著或直接坐在泥漿上。通常人一躲進紅樹林就安全了,因為軍警和狼狗都害怕泥濘,不會下到泥灘裡去抓人。

逃亡者站在泥漿裡,夏天日晒雨淋,蚊叮蟲咬,那裡的鹹水蚊個頭特別大,叮起人來特別疼,冬天則寒風刺骨。他們來到這裡一般都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很多都已彈盡糧絕,加上過度驚慌,早已是強弩之末。人躲在這裡,一來可以喘息一下,二來可以調整一下恐慌的心態,正確評估一下眼前的形勢,準備下一步的行動。

白天最難耐是寂寞與飢餓,巴不得時間快點過去,太陽早點下山,大部分人抵達時已餓了一兩天了,很少聽到逃亡者說到了海邊還有餘糧的。漲潮的時候水漲得齊脖子深,人要一手抓著樹枝,一手要緊緊抓緊浮生用具,以免被水沖走,因為那是在大海中用來救命的。成群的魚蝦圍著飢餓的身體游來游去,它們也當他們是食物。飢餓的人這時很想用手來捉它們生吃,但很難抓到。每移動一下,泥濘中散發出來的霉味使人欲嘔。

長時間躲在紅樹林裡是很難忍受的,但逃亡者明白再難忍也要忍下去,一旦站起來就會前功盡棄。好不容易等到夜幕來臨,這時逃亡者才懷著恐懼的心情,拖著虛弱的身軀,游向茫茫的大海。他們大多數能成功,因為那時他們大都懷有一顆強烈的奔向自由之心,因為那時他們正年青。紅樹林保護過逃亡者,但紅樹林留給逃亡者的苦難記憶卻是深刻的,永世難忘。

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超過了三十年,國內人民的生活早已大幅提高,直逼香港,人民可以隨意向當局申請護照跟旅行團或自由行來港,「督卒」、「起錨」等大規模的人民偷渡行動早已成為歷史,「塱樹」——紅樹林也早已完成了它的特殊的歷史使命。

今天後海灣的紅樹林已消失了大部,隨著深圳這個城市崛起,人們不斷地填海造地,海岸線向前推移了很多。沿海很多地方高樓林立,寬闊的公路把原來屬於紅樹林的地方給擠占了。在沿海只有少數的地方——如深圳灣某些段落,當局還刻意地保留著一小片的紅樹林,供遊客旅遊參觀。這有幸獲得保留的紅樹林,當局也經過刻意的剪裁,稀稀疏疏的樣子,人們只會看到紅樹林的原生態,一點都看不到可以躲藏人的樣子,或者當局這樣做別有用心,是想讓某些人忘記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但能嗎?

今天來紅樹林旅遊參觀的大多數是來自北方的年輕人,面對稀疏的紅樹林,他們看到的只是花鳥魚蝦,他們絕沒想到當年的紅樹林會是另一個模樣,只有少數年逾六十的老者,那些曾藏身於此者前來觀看,則別有一番滋味。往日的逃亡人士,今已垂垂老矣,抽空回來一看,雖然它們早已面目全非,但也能勾起他們對沉痛往事的回憶。

俱往矣!昔日連綿一大片的紅樹林,你曾經孕育和保護過多少生命,隨著城市的發展,你將會慢慢的消失,然而你當初的景象,卻永遠在某些人的腦海里長存。躲在紅樹林裡的苦難,不敢或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卑微的老百姓會以他們的雙腳表達人心的向背,今天當局給當年廣東人民的大逃亡冠以「非法探親」,希望可以把這一歷史事件輕輕抺去,草草了結,但逃亡卻永遠都是老百姓對當年沒有人性的高壓統治的最微弱的反抗,是徹底的背叛。希望今日的當政者永遠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勿讓「督卒」、「起錨」等苦難重臨人間。永遠懷念你——後海灣茂密的紅樹林!

2011年1月2日 寫於香港

責任編輯:孫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我訪問過幾位插埸的知青,他們都說當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敗被押解回場,農場都會為他們搞一場「歡迎會」。在批鬥會上他們挨幾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見,但不是沒有,如果在批鬥會上表現不好,態度不好,或者平日與人積怨,又或者平日表現不好,就會多挨幾下。
  • 在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那些敢於用繩子把彼此的身體連起來,以示在大海中互相照應、互相扶持的例子原來並不罕有。那些把彼此的生命連在一起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夫妻還是朋友,在以後的歲月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往往都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 黃東漢,1947年出生於廣州。廣州 14 中 66 屆高中畢業生。文革期間積極參與運動,任學校造反組織「八五紅旗」頭目。後到寶安縣南頭 公社插隊。下鄉一年零三個月後逃往香港。來港後 一直從事印刷工作。改革開放後參與國內宗族文化活動,在內地幾個宗親會擔任顧問,副會長、名譽董事長等職。
  • 文革時期當局為了堵截偷渡潮,採取了一系列嚴防措施,然而逃亡者為了能成功起錨,也奇招迭出,真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979年初,改革開放還未開始,我班女生鄺女士,時已32歲,厭倦了在農村當赤腳醫生,與丈夫一起把從黑市買回來的護照貼上自己的照片,由於精心製作,幾能亂真。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