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書法史論之楷書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楷書自漢末發軔,經三國兩晉至南北朝而達到了成熟,在書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結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歷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歸到了統一。從大業年間開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書法(主要是楷書)成了取士標準之一。時尚所崇,必然成為世人爭相趨求的目標。於是對楷書的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怎樣為好字,如何才能寫得好,就成了研究的課題。

  從隋代的碑銘造像来看,雖然仍保留了一些北魏的遺意,但明顯地有了一種新的趨向,即向平正工整、嚴謹規範的趨勢發展起來。如《趙芬殘碑》、《龍藏寺碑》、《信行禪師銘塔碑》、《賀若誼碑》、《孟顯達碑》、《龍華寺碑》、《扈志碑》、《啟法寺碑》、《寧碑》、《七帝寺主惠郁等造像記》等,從中可以看出各有機杼的北魏逸趣已經趨於淡化,而新的楷書規格正在醞釀之中。

  除了地上碑銘造像之外,還有地下的許多墓誌,據理這是歌頌先人令名善德的勒石為志的文字,也應當是當時通行的規範。如《美人董氏墓誌》、《李和墓誌》、《盧文構墓誌》、《蘇慈墓誌》、《鄒氏墓誌》、《張喬墓誌》、《伍道進墓誌》、《袁氏墓誌》、《尉富娘墓誌》等,其要求寫法都與地上一樣。以至於一些摩崖、寫經,都可以看出已經孕育著一種新制書體的必然出現。

  李淵建立唐朝僅僅十年之後,唐太宗便開始了貞觀之治,偃武修文,勵精圖治,一切方面都走上了正軌,在用人上承襲了隋的科舉制度,並且儘可能地把它完善起來,制定了相當完備、最大限度杜絕弊病的法規章程。在書法藝術上自然也以此為圭臬,便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時代風尚。

  這時的王朝政府設立了書學,立為專科,士子庶人也都爭相習學,以求敲開門禁,獲得青睞,被擢收錄,或希冀能登皇榜,通達上遷,以求攀龍附鳳。於是上下一致,遂形成了一個極熱的課題。

  唐初能書者甚多,如《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昭仁寺硪》及一些墓誌等,其字很好,惟惜皆無書者姓名,不知出自誰手。但格局儼然,筆畫得法,結體合度,帶有濃郁的隋書筆致;也有一些還帶有北魏的遺意,如靜琬的雲避寺寫經、顏師古的《等慈寺碑》等。這樣,在唐人面前的確提出了一個「何去何從」的問題:是返回到魏碑去呢?還是因循隋法?顯然,隋書是北碑的發展,而隋書又不盡如人意,所以,唐人意識到了必須在北魏及隋人的基礎上再向前做出更理想的開拓。結果,隨著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尚法」的唐人楷書,在歷史上展現了又一個高峰。

  當時最有建樹的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們有許多名碑傳世,足為法書。《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孔子廟堂碑》、《孟法師碑》、《信行禪師碑》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一直垂范至今而成為法本。其他如殷令名、趙模、敬客、王知敬、李玄植、諸葛思楨、裴守真、王行滿、歐陽通、高正臣等皆是一代的名家。

  而後的殷玄祚、魏棲梧、顏真卿、呂秀巖也都留有許多書跡,其中顏真卿的貢獻更為突出。就他所留碑銘來看,在大體風格統一之下,各時期、各碑刻又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可見他追求不已的努力,所以藝術成就也不斷地發展。

  再後的柳公權、吳通微、裴休、吳彩鸞等也是作楷高士。可以為一時代表的是柳公權。他在諸前輩之外又立新章,形成了獨立的一體。

  還有一些唐人的寫經,雖不知作者姓氏,雖也源於晉人,但於唐也有了新的的體式,也滋養了唐的新鮮血液。

  縱觀歐、虞、褚、顏、柳諸家之書,方正、險絕、平和、沖淡、俏麗、趣雅、渾厚、敦實、瘦勁、堅利,各種「美」的追求都得到了完整具體的體現,形成了各種應當遵循的法度。歷史上所謂「唐人尚法」的品評是公允的,為歷代所認可。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唐人尚法」,但卻並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人有其質,各有所別,千姿百態,百花齊放,的確為後來樹起了楷書的標準。

  宋代在書法藝術上是繼唐而不衰的,尤其是行草方面,應該說有了新的開拓。但在楷書方面,則逐漸微弱了。能楷者雖不乏其人,如梁鼎、李宗諤、范促淹、歐陽修、蔡襄、沈遼、蘇軾、王辨、趙佶、趙構、朱熹、張軾、岳珂、張即之、錢舜選、王庭筠等,但既未出唐人窠臼,其高度也遠遠不能與唐時並論。至於趙佶的「瘦金書」,雖自成格局,別立一支,但一朵時秀而已,究無肅穆莊嚴、渾厚敦實的廟堂之氣。

  元代的楷書應首推趙孟頫。其字流美生動,雖亦有行書筆意,然仍有不失楷則漢度。有些作品是他在學過魏碑之後寫的,因而頗為厚重,全無柔媚之氣。其後如柳貫、虞集、周伯琦、倪瓚等皆能楷。尤其鑒書博士柯九思的楷書,穩健凝重,工而靈動。

  明代由於歷朝皇帝和外藩諸王大都愛好書法,有的甚至列為日課。無論內制、外制都要善書能手書寫,成為通例。為了朝廷的需要,典冊都必劃一規格,因而「台閣體」的要求應運而生了。所謂「台閣體」的形成,是一種楷則標準的固定,從社會看,是一種需要的必然;從藝術看,好像是一種限制。但是在合乎標準的基礎上再力求美化的藝術,如果能取得矛盾的統一,那則是最高的境界。如果用標準束縛了藝術,當然很不理想;如果為了藝術而嚴重違反了標準,那也是很不應當的。而明代的一些小楷名家,如宋濂、宋克、俞克木、沈度、王紱、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董其昌,甚至女書法家蔡玉卿等人,也的確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清代人則把自唐的「弘文舘」、宋的「淳化閣」、明的「台閣」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種寫字的規格要求,即所謂的「館閣體」。究竟出色的少,不濟的多,於是無形中「館閣體」成了藝術的限制。其實,館閣佳作也是自有個性、難能可貴的。

  為了滿足「館閣」的要求,有了「顏、柳、歐、趙」的學書規程。首先以顏佔格,失之肥而以柳強筋,又失之瘦再以歐立規,再失於板則以趙而靈動。但結果是書寫工穩而漫無生氣,於書法藝術則難免追求不力。正是因為如此,始有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尊魏而卑唐。所以清朝後期又開始了向北魏諸刻石的追求。

  然而清人的楷書有幾位可為一代之傑,如王鐸、何焯、錢灃、何紹基、張裕釗、趙之謙等,可為較出色的作楷名家。

  總之,楷書從脫開隸書而自成機杼之後,魏碑是一大體系,唐楷又是一大體系。其佳品皆足稱法書,都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份,其光採至今不減,都可以作為我們學書的範本。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以毛筆並通過字的結構、章法、墨法、書體來表現漢字的藝術。它是中國文字在書法家審美觀的長期運用和發展中形成的特有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 壹、基本常識
  • 董其昌是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於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上海松江)人。
  • 甚麼叫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最早產生於甚麼時候?這對於想了解青銅器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首先應當弄清楚的問題。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物,這些器物以銅質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器物顏色呈青灰而得名。其種類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爾器、車馬器等。形制多樣,紋飾精美,銘文為書法藝術瑰寶。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物,形制端莊厚重,精細華麗,紋飾多為饕餮紋、夔龍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
  • 篆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書體。廣義上說,篆書應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文字、璽印文字、錢幣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漢的篆書碑及碑額、金文,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
  • 蘇軾,又號蘇東坡,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並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餚「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並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 柳公權(公元778-865)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像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 費城公共電視台WYBE為加強與觀眾、社區的交流,於9月27日在費城YMCA Roxborough 舉辦“家庭快樂日”活動。電視台邀請了不同團體表演舞蹈、音樂、手工、書法等,還有騎馬、畫臉譜等兒童娛樂活動。大費城法輪功學員也應邀參加。
  • 中國四川成都一位八十二歲的老婆婆藏有一份據稱有千年歷史的蘇東坡手稿。當地專家鑑定後認為屬於真跡的可能性很大,價值應該超過人民幣八位數。蘇東坡是北宋的政治家與文學家,才華洋溢,文學與書法作品獲有極高評價。
  • 中國漢字的書法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具有相當高超的藝術成就。自從創始以來,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和生活內容的逐漸豐富,為適合實際應用的需要和藝術欣賞的要求,書法也在不斷地演變、革新,從而明顯地體現出它在實用和觀賞這兩方面的價值。為了使人們應用起來更為方便,書體結構由繁難趨向簡易;為了滿足藝術欣賞所需要的多樣化書藝技巧的變化,也就更加豐富起來。於是經過無數次的創新和發展,中國書法藝術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優秀傳統的雄厚寶藏,這個寶藏也是世界藝壇上的一束奇異的花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