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書寫的技巧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

  揖讓:

  如同生活中人與人相互禮讓相互成全,和和氣氣,兩全其美。

  凡由幾個部份結合而成的字要注意各部間的相互揖讓,避免互相觸犯。

  穿插:

  凡上下疊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之間,應相互挪讓穿插,避免點划不當相接重疊。

  下筆前,先構思點劃安排之位置,預留空間,使點劃均能有最適當的地方。

  並重:

  上下重疊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較粗狀,承載有力。

  左右相並的字,左邊須窄小一些,以讓右。

  筆法的變化:

  個字,若有兩個以上的筆畫相同,或兩個部份的形體相似都應力求變化。

  減捺:

  一字裡,若為兩個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個,其餘的捺用點來表示。

  有時只有一捺,但為美觀,也會把捺寫成點。

  減鉤:

  一個字,為求變化有兩個以上的鉤時,保留一個鉤,其餘省略。

  筆畫間的映帶:

  即「筆斷意連」。字由一些點劃組合而成,而這些點劃必須依照其運筆路線,自然地產生映帶的效果,才會顯得有生氣。

  左右的照應:

  字裡若有左右對稱的筆畫,需注意彼此的映帶關係。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 《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21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 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的鼎盛,而且李世民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
  •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 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
  •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書36行,行77字,碑額陽文篆書「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虞恭公溫公碑」十六字。
  • 楷書自漢末發軔,經三國兩晉至南北朝而達到了成熟,在書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結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歷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歸到了統一。從大業年間開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書法(主要是楷書)成了取士標準之一。時尚所崇,必然成為世人爭相趨求的目標。於是對楷書的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怎樣為好字,如何才能寫得好,就成了研究的課題。
  • 《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碑立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楷書35行,行書33字。原石久佚。
  • 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僕射河南公,世稱褚河南。
  •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