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二)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勤政愛民但卻多疑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賤的皇帝。雖然他識字不多,但卻勤奮好學,愛讀史書,所寫詩文和散文都有著獨特之處,其所寫公文也多用口語,如給大將軍徐達的手令:“說與大將軍知道……這是我家中坐著說的,未知軍中便也不便……”洪武三年為了建立戶帖制度下的一道聖旨是這樣寫的:“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們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因此,在明朝,口語公文成為一大特色。

或許正是由於明太祖出生微賤,深知人民生活的困苦,下詔說:“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勉之。”因此對貪官污吏嚴懲不怠,整頓元朝末年以來腐敗的政治風氣。此外,他下令嚴禁宦官干預政事,並且防制外戚專權。同時提倡獎勵人民上書建議施政的措施。

在恢復經濟方面,太祖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獎勵墾荒、水為己業的政策,還根據地方官員的建議,制訂了從人口稠密地區遷移農民開墾荒地的政策,給予驗丁給田、官給牛種、減免田賦的優惠條件,不斷向那些經歷元朝末年戰亂、土曠人稀的地區移民。明太祖還於1372年(洪武五年)頒布詔令:以往因戰亂“而為人奴隸者,即日放還”。他還下令由朝廷代為贖還因飢荒而典賣的男女。同時,《大明律》還規定,除官僚外,“庶民之家,存養奴婢者,杖一百,即放從良”。

同時,還下令戶部統計浙江等地的富戶,將其遷移到北方,土地關係因此得到了調整。太祖對於興修水利的事也格外注意,他派遣國子監生前往各地,督修水利,各地若有天災發生,各受災州縣除了可免除租賦外,還能得到官府的賑濟。

另外,為平均老百姓田賦和差役的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一方面根據全國人口普查,編成賦役黃冊;一方面根據全國田地清丈,編成魚鱗圖冊。黃冊是國家徵收田賦和差役的根據;魚鱗圖冊則是以田為主,記載田產的面積與位置。兩冊互為經緯,不僅百姓負擔得到平均,國家的收入也因而增加。

在文化方面,太祖下令廣設學校,讓貧寒子弟亦有書可讀。明代學校分三類:中央國子學、府(州)縣學和市鎮鄉村民間社學。1382年(洪武十五年),國子學改名國子監,設有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等學官。府(州)縣學除各有訓導外,府學教員有教授,州有學正,縣有教諭。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學生。民生由各地推舉。監生最多時近萬人,學習課程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

太祖時期繼續實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科舉考試分三個級別進行:縣試、鄉試和京師的會試。最後考中者即獲進士,可以直接擔任官職了。太祖認為:“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岩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疏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儒講明治道。有能輔朕濟民者,有司禮遣。”

太祖這種事事以民生為本的作法,很受百姓的推崇,他也可算是一位勤政愛民的賢君。 

但另一方面,朱元璋猜疑心很重,不信任他人,特別是對那些與他同生共死的功臣更是如此。因此,那些功臣能得到善終的幾乎沒有幾人, 受牽連的有數萬人。

朱元璋擔心大權旁落,在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殺之後,太祖決定廢除宰相,所有的事情由自己親自處理。“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惟謀逆不赦。余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這不僅變更了元朝的制度,而且變更了由秦創始經唐、宋趨於完備化的丞相制度,而形成了君主專職體制,這種體制為後世王朝的專制形成奠定了基礎。這種體制下的臣民的幸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如果皇帝是個暴君,那自然就將產生暴政。而皇帝權力的高度集中,也使朱元璋成為歷史上最繁忙的皇帝。朱元璋曾經對侍臣說: “朕自即位以來,嘗以勤勵自勉,未旦即臨朝,晡時而後還宮,夜臥不能安席。”

此外,同樣處於猜疑心,為了強化皇權和監視臣民,朱元璋在監察機關都察院之外,還設立了錦衣衛、檢校,推行特務制度。他又施行“廷杖”,也就是在朝廷上責打大臣。當時因廷杖被打死的人相當多,對於士大夫的尊嚴打擊殆盡。終明一代,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殘酷手段,經常被濫用,使“天下莫不駭然”。這種制度也為後世專制政權維護其統治開啟了一個不好的範例,並在後來歷史發展的某一個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朱元璋還推行嚴刑峻法,即以“重典馭臣下”。明朝律法比宋律嚴格。1373年(洪武六年),刑部尚書劉惟謙奉旨編定《大明律》,明太祖親加裁酌,後又經三次修訂,於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頒行。全書計30卷460條。《大明律》規定嚴禁功臣勛戚恃勢接受投獻,用虛錢實契典買和侵佔他人田宅,不許奸豪誘取良人及略賣良人為奴婢;凡誣告者加等治罪。這些規定對保護小生產者的財產和人身,穩定社會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太祖頒布親自編撰的《大誥》,接著又頒行《大誥續篇》、《三篇》。其中指定條目處以極刑,酷刑如凌遲、梟首、剝皮等就是在此時出現的。這使得明朝官員處在一種恐怖的氣氛中。

同時,太祖還分封宗室子弟,目地是希望借諸王的力量來保衛王室。這些分封的諸王,雖然沒有土地人民,卻擁有兵權。這些諸王擁兵自重的結果,導致了後來發生骨肉相殘的奪權事件,比如燕王逼宮做皇帝等。

朱元璋的上述措施和行為為後世明朝的統治打下了並不太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後世中國歷史的某些惡行提供了範例。

大致來說,太祖在位期間褒貶不一,但因其勤政愛民,所以政治還算清明。而明初的經濟也得到迅速恢復,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洪武時,各州縣每年墾田少者以千畝計,多者達20萬畝。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除軍屯、牧馬草場和永不起科地,全國納稅土田總數達387.4萬餘頃。後來更增加到416萬餘頃。

隨著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和經濟作物總產量也提高了。這從田賦收入的增加上反映出來。1381年,全國徵收麥、米、豆、谷261005251石,到1393 年,增至32789800石,12年間,增加了600多萬石。棉花的種植比宋元時更加普遍。不僅閩、粵、贛、江南、湖廣,就連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也開始大量種棉。

經濟的發展,使百姓開始安居樂業。明朝開始走向興盛的道路。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業已走過的歷史告訴人們,當一個王朝走向滅亡時,往往會出現相當多的天災,這是上天對當政者不修德政和行惡者的警告。南宋王朝也不例外。由於南宋皇帝大多昏聵無能,所以從高宗開始,直至南宋滅亡,發生災禍的頻率逐年增加。
  •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宋和金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誌,比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遊藝場“瓦捨”、 “勾欄”應運而生。
  •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
  •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 在南宋偏安於江南之際,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開始強大,並逐漸統一了漠北草原,隨之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新興的蒙古國在強烈的擴張慾望驅使下,三次西征,橫跨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一帶,令歐洲也為之震動。其後,回師的蒙古軍隊在大汗忽必烈的率領下,南下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和南宋,並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大興)。中華歷史大舞台在宋朝拉上帷幕後,再度出現了一個王朝統治的格局,繼續上演著似曾相識的一幕幕悲喜劇。

  • 成吉思汗死後第二年,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位,成為蒙古國的第二代大汗,是為太宗。窩闊台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人。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斷能力和穩重,生性隨和,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一直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
  • 蒙古大軍自成吉思汗起的三次遠征,使蒙古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到了忽必烈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朝,這個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雖然這個帝國所屬的四大汗國因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而相繼演化為獨立的國家,但它們在元朝的對歐亞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方面卻起著積極的作用。
  •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佔據畫壇主流。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