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人間的曙光

唐朝佛像藝術(二)

王孟玲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5日訊】另外,在各種佛教藝術中,「經變圖」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經變」又稱變相,通常是將某一部經典中的部分或是全部內容,用繪畫或是雕刻的方式加以表現。經變畫通常述說的是佛經中的內容,那些玄妙超常而較無法以常人觀念看透的事物。

在唐代,經變圖的主題大多圍繞在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等的題材,與北魏北周時的犧牲悲慘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唐王朝的國運昌盛由此可見一般。

佛教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項重要資產。隨著印度佛教文化的傳播與延伸,再加上入唐以來開明、安定的政治局面,使唐代的佛像藝術,擺脫了既有的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斷演進、變化和發展,形成一種獨到而又完美的藝術,寫下繼南北朝之後,中國雕塑史上最具輝煌的篇章!

當我們看到唐代的佛像,不用旁人言說,便可輕易發現當時的佛像,極少瓔珞裝飾,有些甚至連身體比例都不準確。但是,如果修煉人只沉浸於佛像雕塑的精緻細膩,卻不懂得重視自心的道德涵養;如果修煉人只迷惑於佛像外表的華美炫麗,卻不懂得追求心性的修養提升,那麼即便佛像再美,技巧再好,也是枉然的。

歷代以來,宗教之所以大盛,大多因為其道義或法理,能平息人們內心因為戰亂顛沛所帶來的恐懼與徬徨。在唐朝,姑且不論當權者如何利用宗教以利掌權之便,其修道之心卻早已深切影響了唐朝的社會宮廷與平民百姓。對於神的深信,對於天的崇敬,使其不再消極逃避世俗的壓力,不但充實了人們的內心,更讓世人的一言一行,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天地良心!

古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浩瀚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神的信仰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裡。但是反觀現今社會,應該讓人身心健康的宗教,卻反而變成有心人士斂財、掌權的途徑。想想看,神佛又怎麼會參與人間勾心鬥角、強取豪奪的政治呢?當人們被慾望蒙蔽了雙眼,提升心性、修道修佛的觀念,早已變得抽象而又遙遠。

物質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讓那些汲汲追求名利與權勢的現代人,逐漸背離著自古以來對生命觀念及信仰本源的堅信。懂得敬神敬天,是迷信嗎?它讓人們學會時時刻刻反省自己啊!懂得「善惡有報」,是癡愚嗎?它讓人們約束自己,不做傷天害理之事呢!世人們,何不靜下心來,放下自私與功利,本著真心與善心,讓澄澈的心靈再度領悟蒼天浩瀚的玄妙奧秘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綜觀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無論是對內的經濟政治,還是對外的文化交流,唐代,都是無可取代的黃金盛朝! 人們不禁好奇,這個使外來人民崇敬的天朝,這個被中西亞諸國尊稱為天可汗、挾磅礡氣勢引領一代風華的泱泱大國,又是以何種宗教信仰,何種心靈歸宿,讓老百姓畏天敬神、從而約束自己,締造這輝煌燦爛的龐大盛世呢?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