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游】竹編經緯 藝貫古今

造訪竹編工藝家張憲平
採訪報導:子嫣、陳文敏 / 相片:陳香云,林子善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愛竹 知竹 走入竹林

古人不乏愛竹的名人-東晉王羲之,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間,留下了傳頌千古的「蘭亭集序」書法;宋朝蘇東坡吟唱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見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竹子的偏好。

竹編家張憲平因為愛竹、知竹,投入了三十年的心力,在竹編工藝裡編出了一片典雅瑰麗的天地,將僅見中國民間使用器皿的竹編,提升至藝術的殿堂。


張憲平說,竹林裡有竹枝、竹葉層層遮蓋,涼風吹來非常清爽;竹子在輕風中搖曳的身影以及窸窸窣窣的聲響,非常詩情畫意,很能吸引大家走入竹林。他說只要走進竹林來,就可以體會瀟灑飄逸的竹林風華。竹編家張憲平為了尋找適合竹驉A常常深入山區,因此漫步竹林,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休閒活動。

竹情竹性 細細品嚐

自來,竹子便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食衣住行樣樣都有竹子的存在。而竹的中空、耿直、有節的象徵,更是深受中國文人的喜愛,歷代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詠竹詩及竹畫;竹子和中國文化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

不止文人雅士賞竹、詠竹,先民喜歡在住家旁廣栽竹林,因為閩南語竹子的“竹”與道德的“德”同音之故,所以有「種竹」即「種德」之說,種竹不止是象徵道德理念的奉守,更是藉以砥礪傳世,對於“德”的實行,要像竹林一樣著地紮根,還要如竹葉般繁衍茂盛。

竹子因為虛心、有節,正如一個人如果表現得虛懷若谷、高風亮節,這種人通常是德高望重的;竹子因為有這樣的特徵,所以張憲平說他特別喜愛竹子。

身懷絕技 家學淵源

自認骨子裡有編織的基因,三代都是編織家族的張憲平,從小就在藺草阡陌交織的世界裡長大,從對竹子一無所知,到編織出精美的竹編器物,除了家學淵源、身懷絕技外,經歷的艱辛與甘苦,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張憲平家族三代從事編織工作,祖父母從事手工大甲藺草編織帽席的工作,之後,把藺草編成席片,再裁剪加工成民藝品。他說在他將近三十歲的時候,因為要拓展業務,父親的朋友,委託他在台灣尋找竹編的燈具。因為材質不同,編做方法與技法,跟藺草不太一樣,所以剛開始遭遇了很多困難。

竹藝天地 漫遊三十年

蒼翠茂密、高聳挺拔、姿態萬千,大自然賦予竹林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一生愛竹的張憲平,無怨無悔的投入了三十年的時間,不曾停歇的對於竹籐編織的研究及探索,一圓編織的美夢。三十歲時,因緣際會,一腳踩進竹編的領域裡,張憲平從此在竹藝天地裡, 沈浸了三十幾年的時光。


張憲平說,以前一些老師傅們,都很珍惜自己的手藝,不輕易傳授他人。想拜師學藝,不容易找老師傅。他只好到處尋找一些竹器品回來,拆解分析操作方法,然後到賣竹具的店裡,觀察老師傅們如何編做,經過一段時間用心揣摩後,才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他還說做竹編器是一件很麻煩、耗時的事,要專心一志、且小心翼翼地勤練,才能得心應手。

巧奪天工 創意無限

張憲平的竹編創作,極富中國的人文意象;他獨創的仿古髹塗技法,使竹編器看起來古拙樸實、風華內斂;他極為精密細緻的編織技法,更創造出一個個古意盎然、莊重質美的竹編,令收藏家及鑑賞家讚賞不已,就連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張憲平一一介紹竹編創作品,細細欣賞, 那些拿在手上輕盈靈巧,看起來郤穩重厚實、爾雅溫文的竹編器 ,令人驚艷也令人驚嘆他的匠心獨運與巧奪天工。


看似柔弱的竹枝挺立大地,大風吹起,盡情搖曳;既剛且柔的桂竹,是張憲平創作素材的唯一選擇,在他的竹編中長留了桂竹特有的風韻。六角圓弧造型的作品,縱橫交織著古樸的味道,細密的古錢紋織法,環環疊扣出竹器皿特有的優雅。呈現雕刻效果的作品,浮雕的那種效果,有一些樹枝、樹葉的那種感覺。


張憲平細密紮實的編織出雕塑的空間感,仿古的染色法,讓輕盈的竹器皿,滲透出彷若古器的厚實滄桑。為了紀念千禧龍年,張憲平在編做工整的淺盤上,展現出翻騰迴轉的千禧遊龍。他說迎曦這件作品,好像迎著朝陽的一株小花,有著強勁生命力。春湖這件作品,流動的、竄動的那種感覺,好像春天來到,新芽新葉開始生長。圓弧形狀的成束竹篾,百迴千轉的穿梭旋繞著,彷彿在竹林間響起了春天的舞曲。


他喝了一口茶,津津樂道地訴說著他的作品。他說這件”福在眼前”的作品是蝙蝠,,或者是”賜福”也可以,四隻蝙蝠叫”賜福”。接著講到”尋跡”這件作品,他眼睛幾乎亮了起來。他說為了尋找透空效果,用雙層的席片重疊起來,透光的感覺,密密麻麻的很漂亮;用竹子的節編成圖案,來自竹林中如夢似幻、光影晃動的映像,讓它在淺盤上美麗重現。

一家三代的編織情,竹編家張憲平用”尋跡”的作品來表達繼承編織的明志 ,祖孫三代心手相連,交織成一條條堅韌的經緯脈絡。張憲平娓娓道出了編織中他即景所見的經驗與感動。

頂尖高手 獲頒薪傳獎

常常得獎的張憲平, 在諸多獎項中的最高榮譽,當屬在四十七歲時,成為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獲得薪傳獎是政府對竹藝家的鼓勵與支持,因此得獎者莫不以此為至高榮耀。張憲平獲頒薪傳獎是得到政府肯定的國寶級工藝家,算得上是竹編技藝中的頂尖高手。

連續獲得大獎榮耀的張憲平,並不眷戀名氣的光環;反而如同所鍾愛的竹子一樣,有著虛懷若谷的胸襟。

盡忠職守 奮力不懈

年屆六十的張憲平,成為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除了經歷了不足與外人道的艱辛學習過程之外,當然不可少的是要有絕對的耐心和毅力,還有他獨特的美學功底及對每一個作品力求完美的嚴格要求。雖已累積三十年的功力,但在自己專精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鬆懈過,持續精進不斷的尋找創意。忠誠的執守著竹編領域,技藝精湛的工藝家,有著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堅持和毅力。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創作之餘,十幾年來還兼任一些教學的工作,張憲平在教學相長之間,得到不一樣的生活樂趣。張憲平教學的時候,不像以前老師傅們的教法,他突破創新,讓學生在基本技法學習之外,能夠培養創意。除了基本技法非學不可之外,張憲平認為要承傳竹編,就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創意的構思上,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張憲平認為因材施教給予學生們最感興趣及最適合的題材,學生們都學得興緻昂然且樂在其中呢?

薪火相傳 生機無限

除了教學,張憲平樂於到各地方展示,讓更多人看到精彩的竹藤工藝,啟發人們的興趣,而且像種子一樣,把這一門傳統工藝,散播、承傳出去。

被讚譽為“工巧形美”的竹藤工藝作品,張憲平不但認真教學,更且不怕麻煩地到處展示他的作品,為的只是讓竹編器不要從現代的洪流中消失了,他更希望美麗的竹編器,像生機無限的竹林一樣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集結北院及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呈現16世紀亞洲、歐洲、美洲經由航行所展開的交流故事。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即起推出「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讓民眾在近距離欣賞青銅兵器精湛工藝的同時,走入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認識古代「冷兵器」與「熱血戰爭」交織出的權力故事,感受故宮版的「冰與火之歌」。
  • 無論古今,藝術家創作常以自然為師,像不像「幾」分樣,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汲取靈感的泉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人氣國寶展11月起由郎世寧〈百駿圖〉領軍,搭配清代〈肉形石〉及明代〈貼金鴨薰〉等6組件器物精品,邀觀眾品味藝術家們出神入化的「寫真」技巧。
  • 現在,公眾可以參觀米開朗基羅的密室。1530年,米開朗琪羅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像逃犯一樣躲藏在那裡,以逃避教宗的憤怒。
  • 近年來,韓國流行文化透過影視多媒體的傳播,在世界各地掀起波瀾,連帶也帶動探索韓國文化與藝術的風潮。故宮南院10月6日起推出「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的交會」特展,以朝鮮與明、清兩個帝國使節往來的紀錄,開啟敘事脈絡,通過書畫、文獻與器物等不同質材展件,呈現18世紀朝鮮王朝(1392—1879)的黃金時期,及其先後與明、清帝國交會的經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