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聞過則喜

清言, 傳統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9日訊】譚獻,號復堂,浙江仁和人,是清朝著名的詞人和文學家,為人謙遜,溫和大度。

譚獻有一志氣相投的好朋友叫俞小甫,也是位才子。有一天,兩人一起暢遊西湖後,小飲於樓外樓。此時,鄰座正有三個年輕人暢談甚歡,都有些醉意後,開始在那裡談論起譚獻來,說譚獻選編的《篋中詞》純粹是些無稽之談。俞小甫聽了心中憤憤不平,對譚獻說:「這只不過是蚍蜉撼大樹。」

譚獻說:「人孰能無過,苦不自知。他們所說的,也並不全是不實之詞,而且我年逾五十了,非常有幸能夠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況且他們現在都喝醉了,聽他們說話對我們有甚麼傷害呢?」

不知謙遜,自高自大就會停滯不前。能夠聞過則喜,多聽取他人的批評或意見,不斷學習和完善,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遇事懂得忍讓,待人寬容大度,則是一種了不起的德行,以此待人處事將受益無窮。──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是當時的大儒和著名教育家,後人尊稱其為「朱子」。
  • 楊礪在夢境中,透過神人的點化,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早有安排,以及宋真宗是“來和天尊”轉世的真相。可見,這人世間的一切事皆由上天註定,豈能由人說得算。看了《宋史》中記載的這個故事,我們不由感嘆生命輪迴的玄妙神奇,和我們對生命、宇宙、空間認識的渺小,以及那所謂的“無神論”和“人定勝天”的現代觀念是如何的可笑、無知。
  • 蓮花(fotolia)
    人通過行善積德,或者真正修煉等,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改變的。因為畏天敬神的人們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道理,明白行善者會得善報,作惡者會得惡報,這完全是由人自己決定的。故事中的鄭興兒不就是因為一念之善而改變命運了嗎?當然,反之,人如果執意作惡也同樣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 如果只為謀取私利,禍害百姓,則早晚會受到天譴。嚴文靖公和徐在川因為一念之仁,造福於百姓,讓無數百姓免於飢困之苦,所以他們很快便都得到了上天的福報。
  • 誰能永遠沒有過錯和失誤呢?善於去理解和寬恕他人的過失,這是胸襟寬廣的表現。正是因為任迪簡寬宏大度,能夠寬恕和原諒他人的過失,因此受到了軍中上下的敬重。
  • 有一天,他對長史郭孝恪說:“現在魏公已經歸附大唐,這裏的人和土地都歸魏公所有,我如果自己上表獻給朝廷,這就是利用主上的失敗,來為自己邀功,以求換取富貴,我視此為恥辱。現在應該把州縣的所有土地和軍人戶口等整理登記造冊,然後全部呈交給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 明朝人商輅的父親曾在嚴州做府吏,他常常勸同事們要奉公守法,不要冤枉害人,官員們都聽從他。所屬各縣凡是有囚犯押解到嚴州府,只要有冤屈的,他一定替囚犯申訴,救助他們,許多人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 法轮佛法创始人李洪志大师在《北美巡回讲法》讲过:“大体上在这个地球上的一亿年中分两个大的时期,五千万年为一个时期。前五千万年是大人、小人、中人同时存在的时期。大人平均五米高;中人就是现在我们今天的人类,平均不到两米;小人呢只有几寸高。当时神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同时造出这三种人出来呢?因为要试验这三种人哪一种人适合于在地球上生存到最后那一步,适合于得法。………不是一下淘汰的,是五千万年以后开始渐渐在历史上淘汰的。大人最后在我们视线中消失是上两个世纪,也就是两百多年前,大人才最后的看不见了;而小人在七八十年前,还有人看见过,是到了近代以后才绝迹的,也不是都没了,有的去了其它空间,有的去了地下。他们知道是属于淘汰人,所以不和现代人接触。”
  • 宋仁宗,名趙禎,是宋朝在位最長的帝王,他性情寬厚,節儉,善於納諫,能夠採納他人的建議,並約束克制自己。在他統治期間天下太平,國富民強,文化繁榮,被後人稱為“仁君”和宋朝的“明君聖主”。
  • 布政所遇到的所有不幸,這不就是上天在懲罰他,讓他償還自己欠下的業債嗎?而且還有陰間的懲罰在等著他。可憐這個布政臨死都沒弄明白,善惡有報,違背天理即使得到一時私利,自己遲早要遭天譴,並如數償還的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