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不攻人短

清言
【字號】    
   標籤: tags:

王華,明朝浙江餘姚人,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狀元,官至禮部侍郎,為人忠厚,頗有節操。

王華在任當官時,有人把別人做的事誣陷到他身上。有人勸王華申辯澄清這件事,王華說:「這是我同年好友做的事,我如果申辯澄清了,這就成了攻擊朋友的隱私和過錯了。」所以王華就始終沒有申辯。

後來王華的兒子王守仁到京城做官,聽到很多人對這件事議論紛紛,於是準備上書皇帝,奏明真實情況。王華急忙寫了一封信,制止他這樣做,信中說道:「你把這件事當成我的恥辱,倘若你攻擊我朋友的隱私和過錯,這更是我的一大恥辱啊!」王守仁聽了父親的勸告,便沒有再執意上書為父辯解。

「不攻人短,莫矜己長」是待人處事應遵循的傳統美德。反觀一下自己,自己又何嘗沒有短處和過失呢?只看重他人的短處和缺點,這不但與己無益,而且會傷害他人,更是有違與人相交需謙和、至誠、重義的原則。

【明慧網】(http://www.da

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全世界60%的自殺事件都發生在亞太地區。對於那些傳統文化不認為自殺是恥辱的地方,經濟問題似乎是自殺的主要原因。 (w2006-03-19-voa43.cfm)
  • 驕慢的習慣已經養成,這時候大人才來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長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長反而會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長大成人,終是德行不好。
  • 富商到集市後,將一半的珠子賣掉,把賣的錢全部捐給了寺院,為林積建生祠供養,報答他的還珠之恩。
  • 現在我們對於那些年紀老,但時常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說他們是“返老還童”。事實上,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鄭板橋52歲時才得一子,因此對孩子十分鍾愛,但不是一味溺愛,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濰縣任官,寫信給鄭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兒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壞習氣,並要求剛剛6歲的兒子對師長有禮貌,對同學關心。
  • 錢穆對傳統文化始終抱有一種溫情的敬意,認為歷史是一種經驗,是我們整個的生命。這種生命不僅僅是自然的和物質的,更是歷史的和精神的。錢穆一生受曾國藩影響頗大,平生最欽佩諸葛亮之謹慎,王陽明之知行合一,曾國藩之通經致用,而於曾國藩可謂貫穿始終。
  • 在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關於中西文化的爭論,已經延續160多年,自五四前後到現在,也已經延續八九十年。但是,這個爭論,迄今仍然沒有結束。尤其非常不幸的是,自五四運動以來,這種爭論,往往變成東西文化的垃圾之爭。崇尚西方文化的人們拿來西方垃圾說:這個優秀!抱住中國傳統文化垃圾的僵屍們則指著手中的垃圾說:這個優秀。很少有人真正選擇西方的精華和東方的精華,更少有人把兩者結合起來,當然更沒有人在結合起來後再進一步創新發展,創造出新的先進文化。
  • 阿豺說:“你們知道嗎?一支箭很容易折斷,眾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只要你們同心協力,社稷就穩固了。”
  • 戚景通嚴厲斥責了他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並告誡他:從小貪圖虛榮,長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繼光接受了父親的批評,領著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門。
  • 九江郡暴虎為患,宋均擔任太守時,勤政愛民,除貪官,提拔忠良,撤柵欄,老虎陸續渡江離開。李白騎驢經過華陰縣,縣令制止,李白表明身分,縣令大驚謝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