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文王昌是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少子季歷的兒子,很有聖人的模樣。古公亶父非常喜歡昌,說:「能讓我們周人興盛的人,大概就是昌吧。」為了將來把位子傳給昌,他把季歷立為嗣子。季歷繼位後,周人部落有了很大發展,與商朝的關係也更為密切。商王文丁見周國日漸強盛,心存忌憚,找機會把季歷殺了。

之後昌繼位,是為西伯,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周文王。西伯繼承周人祖先後稷、公劉的遺志,效法古公亶父的制度,篤行仁義,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有很多賢士如伯夷、叔齊等人因此而投奔他。

崇國國君虎在殷紂王面前中傷西伯,說:「西伯行善積德,諸民都支持他,這樣會對您不利。」於是紂王把西伯抓住,囚禁起來。

閎夭等人很擔心,於是訪求美女、駿馬及各種新奇珍罕的寶物,獻給紂王。紂王非常高興,於是就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賦予他征討諸侯的權力。

西伯回國後,依然篤行仁義。有虞國和芮國的人因為訴訟得不到解決,就進入周國,想讓西伯為他們斷一個公道。他們進入周國境內,發現農夫都互相讓田界,人們都禮讓年長的人,所以還沒見西伯,就都慚愧不已,商量說:「我們所爭執的,都是周人引以為恥的。還去訴什麼,去了只是自取其辱而已。」於是都回去了,且不再爭執,而是互相謙讓。諸侯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說:「西伯是受上天之命的君主啊!」

西伯死後,武王繼位,當時周人已經擁有討伐紂王的力量了。

西伯被囚禁羑裡(今河南境內)時,在獄中推演《周易》,將原先的八卦發展為八八六十四卦,使《周易》的內容更加豐富,算法也更精密。所以,司馬遷在他的傳世名篇《報任安書》中留下一句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

(出自《周易》)

【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勸告丈夫不貪不義之財,這樣的妻子是益友;激勵他完成學業,這樣的妻子是嚴師;樂羊子的妻子能給婆婆講明道理,幫助丈夫成為有德行的人,她真是個賢良孝順的媳婦啊!
  • 樊重,字君雲,西漢南陽湖陽人。性情溫和厚道,為人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做事講究法度。家中三代沒有分家,財物共有,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裏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
  • 【大紀元4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四日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富貴的牡丹,不僅中國人喜愛,也深得日本及毆美人士青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今天起到四月底推出「王者牡丹」特展,展出科博館自行培育的二百盆植栽,和從南投杉林溪商借的牡丹。
  • 王忱後來聽說了這件事,非常吃驚和抱歉,說:“我本來以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要的!”王恭說道:“您不了解我,我在生活上從來沒有多餘的物品。”
  • 老人經常說“不要做愧心事”。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面對很多事情時,我們的內心還是能夠區分正邪好壞的,只是在後天觀念的侵擾下,在私利私慾的誘惑下,有時並不能堅守自己心中那份純真和善念,以及道德準則。只有畏天敬神,以人倫道德為基點,時時嚴謹的要求自己“慎獨”、“自守”,事事做到問心無愧,這才是正人君子應具備的品行。
  • 第二天,商人來買布,陶四翁一匹布都沒有染,並且當著商人的面,把所有的假紫草全部燒掉了。並且說:“寧可誤我,豈可再誤別人呢?”

  • 最近媒體一直在大肆宣傳,文明祭祀,上墳不燒紙錢,倡導獻花和植樹.聽了,冷笑不已.
      
      燒紙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現在竟然和環保聯系在一起,可笑!
      
      國家有關部門是不是閑著沒事,吃飽了撐的,把傳統文化竟然和環保聯系在了一起,豈有此理!豈不可笑!
      
  • 香港人,百歲老人往下,都知道中共壞,1949年竊政後的暴力、高壓和殘酷,年青人若非親身經歷,也曾聽父祖輩談及。另外,文革後,近二十多年來到大陸做生意的人,不難目睹親歷中共破壞傳統文化道德後引致的不良社會風氣。可是,目前,不少香港人,包括幾十年前親身受過迫害的,見「改革開放」的表象而喜,以為應歸功於中共,都憧憬著在「變了的中共」管轄下的光明前景,忽視了目前僅有的經濟成果是國人的智慧勤勞創富。人們可能尚未知中共的本質,對中共極權集團仍抱有其正在改良改善的幻想。
  • 幾千年的發展,使中國文化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和底蘊。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敬天畏地」。對儒(孔子)、釋(佛家)、道(老子)的信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基本道德體系。中國文學、建築、繪畫、音樂、雕塑、園林等都是具體體現。
  • 清明節又到了。相傳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