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人論知恥

font print 人氣: 198
【字號】    
   標籤: tags: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孔子說:「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即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孔子還說「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大意是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懂的羞恥,才能自省自勉。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

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大意是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動,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

孟子還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孟子.盡心上》),大意是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感,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呀!

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是很容易的事。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能夠有勇氣改正,那還為時不晚。如果安於羞恥,或者不覺的是羞恥,反以為是榮耀,那就不可救藥了。

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子語類》),意思是一個人有了羞恥心,就不能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人有了羞恥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慾望的驅使。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甚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

明朝學者呂坤在《呻吟語.治道》中說:「五刑不如一恥」,即再嚴酷的刑罰,也不如讓百姓懂的一個「恥」字。呂坤認為,教育人懂的廉恥要比重刑更重要。人的道德提高了,知道了甚麼叫羞恥,甚麼事該做,甚麼事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這比犯了法再來處罰更有效。因此,儒家一貫主張教化為先,懲罰在後。
──轉自《明慧網》http://www.minghui.org/

 

更多:唐子: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認為呂夷簡是德行高尚的人,人們也都讚美呂夷簡不念舊惡,寬宏大量。范仲淹感謝呂夷簡說:“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沒想到你竟然還讚賞提拔我。”呂夷簡說:“我怎能總是記著以前的舊事呢?”
  • 富商到集市後,將一半的珠子賣掉,把賣的錢全部捐給了寺院,為林積建生祠供養,報答他的還珠之恩。
  • 現在我們對於那些年紀老,但時常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說他們是“返老還童”。事實上,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鄭板橋52歲時才得一子,因此對孩子十分鍾愛,但不是一味溺愛,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濰縣任官,寫信給鄭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兒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壞習氣,並要求剛剛6歲的兒子對師長有禮貌,對同學關心。
  • 阿豺說:“你們知道嗎?一支箭很容易折斷,眾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只要你們同心協力,社稷就穩固了。”
  • 戚景通嚴厲斥責了他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並告誡他:從小貪圖虛榮,長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繼光接受了父親的批評,領著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門。
  • 王華在任當官時,有人把別人做的事誣陷到他身上。有人勸王華申辯澄清這件事,王華說:“這是我同年好友做的事,我如果申辯澄清了,這就成了攻擊朋友的隱私和過錯了。”所以王華就始終沒有申辯。
  • 魏文侯,名叫魏斯,是戰國時魏國的國君。
  • 現在的人喜歡恭喜人發財,重利輕義、唯利是圖的大有人在。但古人卻認為“錢乃身外之物”,重德、積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為,為人立身唯此為大。在《國語》中,就記載了一個“叔向賀貧”的故事。
  •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見他的母親敬姜,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母親還在紡麻,我恐怕會招惹我們季孫家族生氣,他們會以為我不能侍奉母親啊!”他的母親嘆息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朝廷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做官,卻沒有把做官的道理告訴你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