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技法

【水彩行家】古典水彩大師 William Hough技法解析

洪東標 示範 王顧明
font print 人氣: 3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本篇我們特別以靜物為主題介紹英國十九世紀水彩大師William Hough作品,他是William Hough Hunt(1790 – 1864,第一期本專欄農舍的原作者)之學生,頗能得到他老師的真傳,不但用筆細膩,色彩豐富,畫所呈現的韻緻的確令人著迷,名氣雖不若他老師響亮但已能名留青史,頗值得我們一探堂奧。

在英國的許多人家裡,喜歡將成熟的水果擺在屋內,讓水果自然的香味彌漫在客廳中,以增加生活情趣,鳳梨是熱帶植物無法在英格蘭生長,尤其在沒有空運的十九世紀更是得來不易,我們猜想這也可能就是William Hough將它入畫的原因之一了,而其貌不揚的外表,粗糙凹凸的表皮節理更是對畫者技法的一大挑戰,威廉‧胡,不愧為大師而且勇氣可嘉的將其完成,成為傳事名作,就更令人贊佩了。

在主題的選擇上他應用了色彩互補的原理,嚴謹的挑選與黃橙色鳳梨互補的青紫色葡萄,與灰紫色調子的鳥蛋,並且保留了鳳梨青翠的葉子,輕鬆自然的放置於蔓草間,加上那小小鮮紅色的莓果,如此便展現了活力,使人禁不住的讓視線一再留連,不忍離去。
在接下來的臨模過程中我們分別以全圖、鳳梨與鳥蛋、葡萄、鳳梨葉等局部之過程作技法分析。

紙張:640g 厚水彩紙
使用顏色:
(1)中國白 (11)溫莎藍
(2)黃赭 (12)朱紅
(3)生赭 (13)安特衛普藍
(4)橄欖綠 (14)靛青
(5)鮮藍 (15)岱赭
(6)凡岱克棕 (16)焦赭
(7)胡克綠 (17)鈷藍
(8)鮮紫 (18)Oxide of Chromiun
(9)鮮紅 不透明顏色
(10)鎘橙

準備工作:
(1)將畫紙裱貼於畫板


(2)先用阿拉伯膠、水(建意讀者應使用蒸餾水)中國白以3:1:1的比例調勻作為底色顏料。


(3)以大排筆將調好的底色顏料非常均勻的圖刷在畫紙上待乾。


圖一:


用黃赭、生赭加入一點點橄欖綠塗刷土壤的部位,為土壤的底色,再加入一點點的鮮藍畫鳳梨葉端附近帶有點的青色的土壤,至於土壤的陰暗處,則用凡岱克棕與深的胡克綠混色畫上,由於畫幅不大,在此階段均用3-5號筆上色。

圖一-1 鳥蛋與鳳梨


以鮮紫,紫紅調入一些白,以半透明的方式畫出蛋的造型再用黃赭加入鎘橙畫鳳梨的表面颗粒,右邊帶有綠色的地方則加入一些朱紅和胡克綠。

圖一-2 葡萄


分別用靛青、鮮藍、溫莎藍、安特衛普藍、紅紫色調淡後用乾筆點出葡萄的顏色。

圖一-3 鳳梨葉


以淺胡克綠加靛青、鈷藍、調淡畫葉片之底色。

圖二 全圖


用鮮赭加鮮紫調淡、鎘黃、加黃赭、焦赭、岱赭並加入一些樹綠、凡岱克棕畫土壤的第二層底色。

圖二-1 鳥蛋與鳳梨


仍然以紫紅加入一些岱赭,點在鳥蛋的較暗處,表現出中間色調及暗面的層次;用透明的黃赭調入不透明的Oxide of Chromiun畫鳳梨的頭部,鮮紫色調淡畫鳳梨顆粒的暗面,再以鎘黃、鎘橙、朱紅加強每一個顆粒之凸顯出來。

圖二-2 葡萄


以鮮紫、紫紅加鮮藍、安特衛普藍、溫莎藍等分別將葡萄加暗。

圖二-3 鳳梨葉


靛青加淺胡克綠加一些鈷藍畫鳳梨葉。

圖三


分別以凡岱克棕與焦赭混胡克綠、凡岱克棕加鮮紫、凡岱克棕加焦茶,等三種顏色點畫土壤的最暗處;以點的疏密表現明暗的變化。

圖三-1 鳥蛋與鳳梨


用鮮藍加紺青以乾筆點畫鳥蛋再以紅紫調岱赭點染暗面;用紅紫加岱赭修飾鳳梨的頭部,再以朱紅、鎘橙加於每一個顆粒上。

圖三-2 葡萄


繼續分別以鮮紫加紅紫、鮮藍、安特衛普藍、溫莎藍加重暗面。

圖三-3 鳳梨葉


繼續以胡克綠加鈷藍點畫鳳梨葉。

圖四


以Oxide of Chromiun混橄欖綠點畫地上的小葉片,再以鎘黃加黃赭精細描繪土壤之中間調。

圖四-1 鳥蛋與鳳梨


紅紫加入中國白,修飾鳥蛋的亮面;深胡克綠加焦赭點畫鳳梨顆粒之暗影。

圖四-2 葡萄


仍以紅紫加朱紅描繪果粉及班紋,亮面用中國白修飾。

圖四-3 鳳梨葉


鎘黃混黃赭調淡畫鳳梨葉帶黃之部份。

圖五


再以Oxide of Chromiun不透明顏料混和橄欖綠、樹綠、點畫地上的小葉片,淺胡克綠;鎘橙加岱赭修飾葉片細節;此時使用0號筆作畫,沾取顏料宜少,否則很難處理。

圖五-1 鳥蛋與鳳梨


紫紅混少許之朱紅點畫鳥蛋的班紋;鳳梨底部的暗面則以朱紅、淺胡克綠加少許的岱赭點畫。

圖五-2 葡萄


用溫莎藍、安特衛普藍加鮮紫畫最暗處。

圖五-3 鳳梨葉


用Oxide of Chromiun混橄欖綠、黃赭加白畫鳳梨葉旁下垂之葉片。

在整個臨模過程中,我們只使用了3-5號的小筆來塗刷底色,再用0號筆小心的點描每一處小細節或加深顏色或重疊暗面,謹慎的不使底色被翻染上來;這樣的畫法實在無法不讓人聯想到後期印象的秀拉(Seurat, Georges 1859-1891)雖然他們在色彩的理念上或有不同,然而在繪畫的技法上卻有異取同工之妙。

(本文轉載自《水彩雜誌》秋季號1994第五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