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技法

【水彩行家】古典水彩大师 William Hough技法解析

洪东标 示范 王顾明
font print 人气: 3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本篇我们特别以静物为主题介绍英国十九世纪水彩大师William Hough作品,他是William Hough Hunt(1790 – 1864,第一期本专栏农舍的原作者)之学生,颇能得到他老师的真传,不但用笔细腻,色彩丰富,画所呈现的韵致的确令人着迷,名气虽不若他老师响亮但已能名留青史,颇值得我们一探堂奥。

在英国的许多人家里,喜欢将成熟的水果摆在屋内,让水果自然的香味弥漫在客厅中,以增加生活情趣,凤梨是热带植物无法在英格兰生长,尤其在没有空运的十九世纪更是得来不易,我们猜想这也可能就是William Hough将它入画的原因之一了,而其貌不扬的外表,粗糙凹凸的表皮节理更是对画者技法的一大挑战,威廉‧胡,不愧为大师而且勇气可嘉的将其完成,成为传事名作,就更令人赞佩了。

在主题的选择上他应用了色彩互补的原理,严谨的挑选与黄橙色凤梨互补的青紫色葡萄,与灰紫色调子的鸟蛋,并且保留了凤梨青翠的叶子,轻松自然的放置于蔓草间,加上那小小鲜红色的莓果,如此便展现了活力,使人禁不住的让视线一再留连,不忍离去。
在接下来的临模过程中我们分别以全图、凤梨与鸟蛋、葡萄、凤梨叶等局部之过程作技法分析。

纸张:640g 厚水彩纸
使用颜色:
(1)中国白 (11)温莎蓝
(2)黄赭 (12)朱红
(3)生赭 (13)安特卫普蓝
(4)橄榄绿 (14)靛青
(5)鲜蓝 (15)岱赭
(6)凡岱克棕 (16)焦赭
(7)胡克绿 (17)钴蓝
(8)鲜紫 (18)Oxide of Chromiun
(9)鲜红 不透明颜色
(10)镉橙

准备工作:
(1)将画纸裱贴于画板


(2)先用阿拉伯胶、水(建意读者应使用蒸馏水)中国白以3:1:1的比例调匀作为底色颜料。


(3)以大排笔将调好的底色颜料非常均匀的图刷在画纸上待干。


图一:


用黄赭、生赭加入一点点橄榄绿涂刷土壤的部位,为土壤的底色,再加入一点点的鲜蓝画凤梨叶端附近带有点的青色的土壤,至于土壤的阴暗处,则用凡岱克棕与深的胡克绿混色画上,由于画幅不大,在此阶段均用3-5号笔上色。

图一-1 鸟蛋与凤梨


以鲜紫,紫红调入一些白,以半透明的方式画出蛋的造型再用黄赭加入镉橙画凤梨的表面颗粒,右边带有绿色的地方则加入一些朱红和胡克绿。

图一-2 葡萄


分别用靛青、鲜蓝、温莎蓝、安特卫普蓝、红紫色调淡后用干笔点出葡萄的颜色。

图一-3 凤梨叶


以浅胡克绿加靛青、钴蓝、调淡画叶片之底色。

图二 全图


用鲜赭加鲜紫调淡、镉黄、加黄赭、焦赭、岱赭并加入一些树绿、凡岱克棕画土壤的第二层底色。

图二-1 鸟蛋与凤梨


仍然以紫红加入一些岱赭,点在鸟蛋的较暗处,表现出中间色调及暗面的层次;用透明的黄赭调入不透明的Oxide of Chromiun画凤梨的头部,鲜紫色调淡画凤梨颗粒的暗面,再以镉黄、镉橙、朱红加强每一个颗粒之凸显出来。

图二-2 葡萄


以鲜紫、紫红加鲜蓝、安特卫普蓝、温莎蓝等分别将葡萄加暗。

图二-3 凤梨叶


靛青加浅胡克绿加一些钴蓝画凤梨叶。

图三


分别以凡岱克棕与焦赭混胡克绿、凡岱克棕加鲜紫、凡岱克棕加焦茶,等三种颜色点画土壤的最暗处;以点的疏密表现明暗的变化。

图三-1 鸟蛋与凤梨


用鲜蓝加绀青以干笔点画鸟蛋再以红紫调岱赭点染暗面;用红紫加岱赭修饰凤梨的头部,再以朱红、镉橙加于每一个颗粒上。

图三-2 葡萄


继续分别以鲜紫加红紫、鲜蓝、安特卫普蓝、温莎蓝加重暗面。

图三-3 凤梨叶


继续以胡克绿加钴蓝点画凤梨叶。

图四


以Oxide of Chromiun混橄榄绿点画地上的小叶片,再以镉黄加黄赭精细描绘土壤之中间调。

图四-1 鸟蛋与凤梨


红紫加入中国白,修饰鸟蛋的亮面;深胡克绿加焦赭点画凤梨颗粒之暗影。

图四-2 葡萄


仍以红紫加朱红描绘果粉及班纹,亮面用中国白修饰。

图四-3 凤梨叶


镉黄混黄赭调淡画凤梨叶带黄之部分。

图五


再以Oxide of Chromiun不透明颜料混和橄榄绿、树绿、点画地上的小叶片,浅胡克绿;镉橙加岱赭修饰叶片细节;此时使用0号笔作画,沾取颜料宜少,否则很难处理。

图五-1 鸟蛋与凤梨


紫红混少许之朱红点画鸟蛋的班纹;凤梨底部的暗面则以朱红、浅胡克绿加少许的岱赭点画。

图五-2 葡萄


用温莎蓝、安特卫普蓝加鲜紫画最暗处。

图五-3 凤梨叶


用Oxide of Chromiun混橄榄绿、黄赭加白画凤梨叶旁下垂之叶片。

在整个临模过程中,我们只使用了3-5号的小笔来涂刷底色,再用0号笔小心的点描每一处小细节或加深颜色或重叠暗面,谨慎的不使底色被翻染上来;这样的画法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后期印象的秀拉(Seurat, Georges 1859-1891)虽然他们在色彩的理念上或有不同,然而在绘画的技法上却有异取同工之妙。

(本文转载自《水彩杂志》秋季号1994第五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