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4) 晉楚爭霸 秦國漸強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晉國在北方稱霸之際,位於南方的楚國也開始北上爭霸,並終在楚莊王時稱霸中原。

《史記》稱,楚國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人。楚人的祖先之一 重黎曾為帝嚳的火正,因有功,被命為祝融。以後其弟吳回繼承了這個職位。吳回第六子季連,羋(米)姓,是楚人的直接祖先。季連的後裔熊繹被周成王封於楚蠻,給予子男之田的爵位,定都在丹陽,是周初重要的異姓諸侯,與周之同姓諸侯魯、衛、晉、齊等共事周成王。周夷王時,周王室衰微,而楚國卻有發展,其首領熊渠借 口為蠻夷,不用中國的號謚,便稱自己的兒子為王。進入春秋之後,各諸侯國的統治者依然稱「公」之時,熊通不顧周王的反對,亦自稱武王,即楚武王。春秋末年 孔子修《春秋》時,認為這是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故在《春秋左傳》中將楚王皆貶稱「子」。

楚莊王於公元前613年即位。即位頭三年,他「不出 號令,日夜為樂」,還「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即使如此,伍舉也入諫了。莊王居然左手懷抱鄭國美女,右手懷抱越國美女,置座於歌妓舞女之中。伍舉勸誡說:「有一隻鳥,三年不飛不鳴,是什麼鳥?」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莊王仍舊習不改,淫樂更甚。於是蘇從又冒死進諫,他視「殺身以明君」為自己的夙願,終於使莊王受到教育,幡然悔悟,竟「罷淫樂,聽政」,實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殺死幾百名罪人,擢升數百名賢人,任用良臣舉、蘇從等,「國人大悅」。此後,楚國改革政治,勤於生產,整飾軍備,提高戰鬥力,因而楚莊王雖然連年用兵中原,但其國力充足,老百姓也沒有什麼怨言。

不久,楚滅掉周邊的小國庸後,解除了西部的威脅,地盤擴展到今湖北西北,與秦接壤,既方便了秦楚交往,又使楚國有可能將其注意力轉向北方。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大膽北進,征伐陸渾之戎(河南嵩縣),進軍到 伊洛地帶。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問,而楚莊王卻趁機向王孫滿詢問周王 室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徵,楚莊王的問鼎輕重則有恣肆其強橫,儼然有想取天子而代之的架勢。因此,王孫滿用話折服的說:「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 意思是說,重要的是德而不是鼎。如果道德清明,鼎雖小,也會很重;如果昏亂無道,就算鼎很大,也是輕的。周王朝德政雖然衰敗,但天意沒有變,所以您還不可以問鼎的輕重呢。莊王一聽王孫滿的話強硬,知道周王室尚未可輕視,便班師回國了。

公元前605年,楚國令尹斗越椒,在椒陽(今河南南陽市)殺死司馬賈,駐軍椒野(今河南新野 縣),阻止莊王回國。莊王求和不成,戰於皋滸(今湖北襄樊市西),殺死了斗越椒。從此,莊王知道,要圖中原必先平定南方。公元前601年,群舒都叛亂楚國,於是莊王起兵伐滅舒、蓼,畫正疆界,一直到了滑水(今安徽合肥市東)地方,與吳越兩國結了盟,方才回去。楚在江淮流域的勢力漸趨鞏固後,便再回頭征伐北方。

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討伐鄭國,攻到棟地。辰陵盟後,鄭國又 依附晉,莊王大怒,起兵圍鄭,三個月就攻破了,鄭國投降於楚。晉聞訊後,便派軍隊救援,於是晉楚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滎陽北)。此時晉國政令不行,將帥不和,晉軍戰敗逃回。

在晉、楚爭霸中,宋國跟隨晉國最緊,這對交通齊魯和稱霸中原不利,因而楚莊王就想找個借口進攻宋國。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 年),楚又圍宋達九月之久,宋向晉國告急,晉國害怕楚國不敢出兵。這時,魯、宋、鄭和陳都歸服了楚同。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莊王雖然已死,但楚國 在蜀地(今山東泰安西)召集十二諸侯會盟,秦、齊大國都曾到會,可見楚國勢力之大。楚在春秋時代先後兼併了十二國。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 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 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 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諸國中秦本贏姓,原為東方部落,可能在周初遷到西方,最後到達今天甘肅天水附近。秦國的始封君是非子,地處戎狄之間。周厲王時犬戎勢力強大,逐漸向東擴 張,周宣王命非子的孫子秦仲為大夫討伐犬戎,結果戰死。秦仲的孫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以後,秦不斷和戎狄鬥,擴張了土地。襄公 的兒子文公戰敗了犬戎,佔據了關中地區,並決定在渭水交匯處建都,到憲公(文獻中作寧公,據《秦公鍾》銘,可知寧乃憲之誤)時,遷都平陽(今陝西寶雞市東),德公時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南),實現了秦文公的遷都計劃。雍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對於秦的發展頗為有利。魯莊公六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向西 滅邦、冀戎(在今甘肅天水市附近),建立了縣制,次年滅小虢(在今陝西寶雞市附近)等地,擁有西周王朝京畿內的八百里秦川。這種良好的自然條件以及冶鐵技 術的發達,為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德公遷雍以後是宣公(公元前675–664年)和成公(公元前663—660年),在此十幾年間,秦國對戎狄的鬥爭沒有取得很大進展。到了秦穆公時,他勵精圖治,積極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轉載 希望之聲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4/68937-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或帝王是一個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名詞,但是,它究竟是什麼含義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對它的理解和解釋。
  • 楊鼎,明朝陝西咸寧(今西安)人,字宗器,少時家貧,特別喜愛讀書,舉鄉、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謚「莊敏」。
  • 干寶是晉朝人。他父親有一個侍婢,很受父親寵愛,但是干寶的母親很是妒嫉。等到父親去世下葬時,母親把那個侍婢活生生推下墓穴埋了,那時候干寶還很小,不懂事。
  • 明朝蔡茂春在作司官時,大學士郭璞很是同情愛護他,想讓他擔任簽憲來主持督學工作。
  •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 春秋初年,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 令齊國日漸強大。

  • 楚國想稱霸中原,晉國的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就是晉文公。 在晉文公的整頓下,晉國開始強大起來。

  • 齊桓公稱霸以後,又過了六年,賢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齊桓公很著急,親自去看望他。桓公問他:「大臣中誰可以繼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說:「君主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應該知道得很清楚。」
  • 在軍事上,秦始皇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基本奠定了後代中國的版圖,同時他修萬里長城,保住了中原地區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秦始皇的作為對後世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