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 昭宣中興的推手——霍光

文/淑萍 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9日訊】霍光,字子孟,漢武帝元光年間出生於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霍光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同父異母之弟。

武帝時期

武帝時期,霍光擔任漢武帝的奉車都尉,負責保護漢武帝的安全。由於他謹慎穩重,負責有為,所以很受漢武帝的信任。霍光跟隨漢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時的重要謀臣。

漢武帝立幼子弗陵為太子時,為了避免日後政局發生動亂,尤其為了防止太后專權,所以武帝早將太子的母親鉤弋夫人處死。武帝希望幼帝即位後,能由霍光等來能輔政。據說武帝還特地命畫工畫了一幅周公揹周成王的像賜予霍光,盼他能像當年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一樣,對年幼的弗陵太子給予忠誠和協助。

昭帝時期

武帝后元二年春,漢武帝病死。霍光接受漢武帝遺詔,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政大臣,與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朝政,但以霍光權力最大,史書上稱:「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

霍光輔政之後,首先幫昭帝採取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把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如此舉動,卻招來同為輔政的上官桀等人的妒嫉。上官桀為了與霍光爭權,便依附於公主之下,再進一步通過公主,將其年幼的孫女送入宮中,封為婕妤,意圖通過公主和孫女,來讓自己取代霍光的地位。同時,為了逼退霍光,上官桀等人還上演了一齣誣陷戲,想要借此來除掉霍光。

昭帝十四歲時(始元六年),霍光檢閱了羽林軍,後來且把其中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裡。上官桀等人就以此為藉口,他們以燕王旦的名義上書給漢昭帝,捏造說霍光在檢閱京都兵備時,使用天子的儀式;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想要擅自調動兵力。並且還造謠說霍光把被匈奴拘留十九年的蘇武召還回國,就是想要借匈奴的兵力來造反,意欲推翻漢昭帝,自行稱帝。

上官桀故意在霍光外出時,才將這封奏章密送給昭帝。原本他們想讓皇帝看過奏章之後,再由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來幫皇帝抓出「奸臣」。可是漢昭帝看完之後,只是把它放在一旁,不予理睬。

隔天,漢昭帝上朝時沒見到霍光,一問之下才知霍光聽聞燕王密奏一事,因此不願進宮來。年僅十四歲的漢昭帝經過細心思考,決定傳喚霍光入朝,並對他說:「我知道那封信所言都是假的,是在造謠毀謗你」,又說:「你調用校尉是最近的事,還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會這麼快就知道呢?況且,如果你真要謀反的話,也不會只單靠調用一個校尉而已吧!所以我相信你。」

就這樣,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在小皇帝的聰敏判斷之下以失敗告終。而霍光在皇帝的信任下,繼續輔佐政事長達十三年。昭帝在位十三年當中,也由於霍光的輔佐,為漢朝的鞏固及安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宣帝時期

後來,昭帝得病去世。由於生前無子,死後的皇位繼承成為霍光等大臣面臨的棘手難題。當時尚存的有漢武帝的兒子劉胥,但他行事不檢點,漢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歡他。所以霍光等人只好選擇了漢武帝之孫,也就是荒淫無度的劉賀。但劉賀在前往登基的途中,竟沿路掠取民間女子、財寶,胡作非為,進宮之後又把皇宮鬧的雞犬不寧,霍光與大臣們商量之後,決定廢掉劉賀,改立流落民間的劉詢。

劉詢年僅十八,是漢武帝的曾孫,即位後是為漢宣帝。霍光繼續輔政,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盡心盡力。三年後,霍光病重,漢宣帝親至家中探訪。直到霍光過世,漢宣帝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以感念他做為漢朝兩位皇帝的輔政大臣,前後長達二十年的辛苦貢獻。

霍光除了對漢室忠心不二之外,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善於用人,知人善任。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他輔政之初,朝政很不穩定,有一次為了防止宮內生變,霍光把掌管皇帝印璽的郎官叫來,要他交出印璽讓自己保管,以免有人盜用它。但這位郎官卻不願把印璽交給他。當霍光想要奪取印璽時,這位郎官憤怒的握著劍說:「我的頭可斷,但印璽絕不能交出去。」

眾人都替這位郎官捏了一把冷汗,想不到,霍光不但不生氣,反而很賞識他的忠於職守,還給這位郎官增加了俸祿。還有像丞相田千秋、太僕杜延年、右將軍張安世等人,都是霍光知人善任的結果,而這些人後來果然都成為昭、宣治世的中流砥柱。

同時,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霍光也十分注重自身的政治修養,常以儒學之術規範自己。他要求自己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法,所以他很少做出逾越禮法的事情來。

霍光受命為輔政大臣,先後輔佐了漢昭帝與漢宣帝達二十年。由於他的忠心不二及知人善任,昭、宣兩世在他的輔佐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也讓漢朝國運又邁向一個高峰,史稱「昭宣中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導是東晉時的丞相,他因曾與琅琊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所以東晉渡江後,積極協助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
  • 蒙恬是秦朝的武將,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年輕時曾經獨自帶領一支分遣隊攻克楚國;被起用為將軍後,又率兵大敗齊軍。
  • 他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是自古以來孩童們學唐詩時常背誦的一首好詩。
  • 春秋時,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此次戰役中魯莊公任用曹劌指揮作戰,從而使他由原本的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術,出人意外地打敗強盛的齊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
  • 袁崇煥,廣東東莞縣人(一說廣西藤縣人)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35歲中進士,官授福建邵武知縣。
    袁崇煥為官清廉閑暇,潛心研讀兵事,常與人評論兵法戰例,一些遼東校卒退伍日歸縣,親自拜訪虛心討教遼東山川地理,風士人情,敵我態勢,對遼東戰事瞭如指掌。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