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求授《丹書》

文道
font print 人氣: 1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周史上記載,周武王統治周朝之初,向姜太公請教世上有沒有一種辦法,保存簡單,容易操作而又行之有效,能夠讓後世子孫傚法從而永遠保守祖先開創的國家基業。姜尚稟告武王說有一卷書名為《丹書》,是先王傳下來的治國之道,記載有這個辦法。大王必須鄭重其事,沐浴齋戒後才能閱覽。

三天後,周武王頭戴皇冠,面向東端立,恭敬虔誠的求授《丹書》。 於是,姜尚開始誦讀《丹書》:勤政敬天,摒棄好逸懈怠的人,事業就會昌盛; 怠忽職守,貪圖安樂享受的人,事業就會衰敗。禮義勝過私慾的人,事業就會順利;私慾勝過義理的人,事業就會受挫。這就是保存簡單,容易做又能讓子孫萬世傚法的辦法。

王聽後,更加恭敬信服,並命人將這幾句話寫在席上、機上、鏡子上、洗面盆上、殿柱上、杖上、帶履上、觴豆上、門窗上、劍弓矛槍上, 用以時刻自警自勵。

周武王為一國之君,能屈尊向賢臣求授良言,並作為銘戒,時時對照以歸正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從而努力使內心達致純正睿智,上能體天意,下可治人倫。因此周八百年國運,和歷代周王謹守祖訓,敬天愛民,修身重德有著很大關係。

(《帝鑒圖說》)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0/20/48828.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越國公楊素恰好路過,問:「書生讀什麼書啊?」李密客氣的跳下牛背,說:「《項羽傳》。」楊素和他說話,很是驚異,回家對他兒子楊玄感說:「李密不是你能比的,以後有什麼事你可以去找他。」
  • 戰國時魏國人范睢足智多謀,但因為家境貧寒,一直無法施展本領,投身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當差。
  • 晉朝人魏舒從小因為遲鈍質樸,鄉親認為他不會有什麼大出息,叔父讓他去守水磨,常常歎氣說:「這孩子要能當個百戶長,我就心滿意足了。」
  • 當酒喝得有點醉意時,劉章進獻歌舞,然後說:「請求為太后唱支耕田歌。」呂后把他當作小孩看待,笑道:「應該說是你的父親知道耕田吧。你生下來就是王子,哪知道什麼耕田事呢?」
  • 明朝興化人韓樂吾是一個陶工,一生貧困卻樂於助人,被人們稱為「東海賢人」,他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 家裡的人想試試王文正的度量到底有多大,就和他開起了玩笑。一次,家人將少量的灰塵和墨水灑在他的湯中,王文正就只吃飯吃菜不喝湯。家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有時候不喜歡喝肉湯。」
  • 「人浮於食」出自《禮記‧坊記》,現代人常說「人浮於事」,但意思卻有所不同。
  • 有一員外姓楊,一生樂善好施,方圓幾十里都很有名氣,人稱楊好善;年紀快六十歲了,但精神矍鑠,滿面紅光,見人總是喜喜哈哈的,幾乎和誰都說得來。
  • 清朝蘇州人王永康的父親和吳三桂同是將校,那時永康還小,吳三桂曾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永康。
  • 隋朝人裴寂父親早亡,幾個兄長將他養大。後來入宮當了一名衛士,每次回鄉探親都是徒步而去,徒步而回,路過華岳廟,都要進去祭奠上香,祈禱說:「我貧窮如此,不知道這一輩子是否有什麼富貴?」行禮後離去,有一天,夢見一老人對他說:「你四十歲以後當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