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康熙三戰噶爾丹

淑萍;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1213
【字號】    
   標籤: tags:

時間:清康熙二十九年到三十六年。
雙方代表人物:康熙、噶爾丹。

背景

清朝時,蒙古分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自從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由於他有想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蒙古國的野心,所以先後兼併了漠西及漠北。漠北蒙古有數十萬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便派遣使者與噶爾丹交涉,但噶爾丹不但不退兵,反而大舉進攻漠南。

噶爾丹生於1645年,是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的第七個兒子。噶爾丹從小就被送去學習當喇嘛,但他喜好舞槍弄棒,卻不喜歡念經。長大後,他在達賴喇嘛的支持下,回到準噶爾部落,消滅了政敵,從此,噶爾丹還俗,成為準噶爾部首領。

他執政之後,對四周發動多次戰爭,尤其對東部的喀爾喀蒙古及西邊的新疆,更是屢次掠奪其居民、牲畜,侵佔其牧地。喀爾喀蒙古因此多次向清朝求救,康熙曾派大臣與噶爾丹談判,但噶爾丹都不予理睬。

清朝在此時無法出兵,因為國內先後有吳三桂等的三藩之亂、南蒙古察哈爾部落的紛爭,對西北噶爾丹一事只好採取忍讓政策。噶爾丹看清朝如此軟弱,氣焰更加囂張。他不但殺害了康熙派去的使臣馬迪等人,還要求康熙把女兒嫁給他為妻;甚至提出康熙「君南方」,而由他「長北方」-成立蒙古汗國的想法。

康熙的隱忍作風,到噶爾丹於1688年再犯喀爾喀時,終於有了轉變。喀爾喀因噶爾丹入侵而向清朝求救,此時,清朝國內的政局已經穩固,各地叛亂已平,康熙於是召集群臣,決定御駕親征。

第一次親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下詔親征。他兵分兩路:左路出古北口,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右路出喜峰口,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康熙親自率兵在後督軍。剛開始時並不是很順利。噶爾丹屯兵於樹叢中,前有河流阻擋,後有樹林掩蔽。噶爾丹設「駝城」,把上萬隻駱駝,綁住其腳躺在地上,駝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個長長的「駝城」。噶爾丹軍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槍箭,以阻止清軍進攻。在這種前有駝城、後有伏兵的情況下,清都統佟國綱率兵前進時,中鳥槍陣亡。後來,清軍改變戰略,以火砲火槍猛攻駝城的其中一段,駝城終於被打開了缺口。清步兵、騎兵齊衝殺過去,福全又令士兵繞到山後,夾擊敵軍,敵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而逃。

八月一日,清軍與噶爾丹再戰,清軍使用強大的炮兵,加上噶爾丹部眾染天花,死傷甚多。噶爾丹為了逃命,立刻派達賴喇嘛的使臣濟隆前來乞降。濟隆來往於噶爾丹和清軍之間,假談判之名,行緩兵之實,讓噶爾丹有時間逃脫。康熙知其詭計,遂命令「速進兵,毋墮賊計」(快進軍追擊!別中了賊人的詭計!),果然,噶爾丹不等回覆,就已經連夜北逃。

清軍本可乘勝追擊敵軍,但狡詐的噶爾丹為了使康熙見信並停止追擊,假意跪於威靈佛前,發誓:「永不犯中華皇帝屬下喀爾喀以及眾民」、「佛在此,敢不自服乎?聖上即佛也,乞終寵宥我!」康熙知道噶爾丹發了重誓,就暫時停止追擊,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寫了赦諭給噶爾丹:「今爾以誓書來請罪求和…不得擅犯我屬下部落喀爾喀一人一畜,…爾倘有窘迫,奏聞於朕,朕必如前撫養,斷不念爾舊愆。」儘管如此,康熙對噶爾丹的野心還是很清楚的,他對臣下說:「此虜不足信也」,「噶爾丹乃奸窮莫測之人,因今力薄難支,故爾遠伏,倘彼勢少張,又復生事悖亂,彰彰明志。」也就是說噶爾丹的叛亂乃其天性,不會更改。

果然,噶爾丹回到漠北,表面上對清朝表示臣服,實際上卻在暗中招兵買馬。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約見噶爾丹,打算訂立盟約,遭到噶爾丹拒絕。噶爾丹不但不來,連派去的使臣也被殺害。同時,噶爾丹還派人到漠南造謠煽動叛亂。康熙帝知噶爾丹毫無悔改之意,便出一計,密令科爾沁土謝圖親王等人,假裝投降噶爾丹,承諾作為夾攻清軍時的內應,以此誘噶爾丹出兵。康熙三十四年,噶爾丹果然親率三萬騎兵出征,結果被清軍一舉殲滅。

第二次親征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帥八旗勁旅出征。兵分三路,康熙帝自率中路軍,往瀚海以北前進,三路軍約期夾攻。途中有傳言沙俄要助噶爾丹出兵,許多大臣驚慌,建議康熙停止進軍,大學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師。惟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力主禦敵。康熙決定獨排眾議,堅持進擊噶爾丹,並警告大臣們:「不奮勇前往逡巡退後,朕必誅之。」又說:「朕祭告天地宗廟出征,不見賊而返,何以對天下?且大軍退,則賊盡銳往西路,西路軍不其殆乎?」

康熙一方面「手繪陣圖,指示方略」,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去告訴噶爾丹,說康熙帝已經御駕親征的消息。噶爾丹聞訊不敢置信,登山遙望,果然有御營黃幄龍纛,知道確實是康熙親征,且軍容整齊浩大,頓時喪膽,當下拔營遁逃。隔天,清軍趕到克魯倫河時,對岸已不見噶爾丹蹤跡。康熙親率追趕三天,也沒追上,於是只好通知西路軍大將費揚古,要他們在途中截擊噶爾丹。 噶爾丹帶兵逃奔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與清西路軍費揚古相遇,遭埋伏,兵敗。昭莫多一戰,噶爾丹幾乎全軍覆沒,被殲萬餘人,最後噶爾丹只得「引數騎逃去」,此後便一撅不振。六月,康熙駕還京師。

第三次親征

由於噶爾丹暴虐好戰,所以很多部眾都背叛他。以致其到處流竄,無安身之處。康熙三十六年,康熙決定第三次親征,給予殘存的噶爾丹勢力徹底結束。噶爾丹殘部一聽清康熙皇帝再度親征,紛紛自動前去投降,甚至還領路追捕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服毒自殺,結束其好鬥喜戰的一生。清朝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八年,終於宣告結束。

結局

康熙在三次親征當中,不計「萬乘之尊」,與士兵們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飲濁水,甘受勞苦」,使清軍士兵們非常感動,這也是三次征戰清軍都能獲勝的原因之一。康熙明智的決策,加上英勇有膽識,統帥大軍三次出塞,消滅了邊境的侵擾,使清朝國土的鞏固有了良好的基礎。康熙不僅膽識、遠見、氣魄,無人能出其右,甚至在平定噶爾丹以後,對準噶爾部仍採取寬大、仁愛的政策,在歷代帝王中,其胸襟無人能比。同時也由於康熙對準噶爾部的種種仁愛措施,使準噶爾部對清朝保持密切且穩定的關係。@*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高祖建國之初,因國力未定,對突厥多採忍讓、和親政策。高祖武德7年(西元624年),因唐已完成全國統一,高祖頗有意攻打突厥,但李元吉和李建成等均怯懦不贊成,唯有李世民堅持進擊突厥,以防後患。
  • 唐玄宗在危急下,倉惶逃往四川,途中禁衛軍將士發動兵變,要求唐玄宗立即將楊國忠、楊玉環正法,以向天下謝罪,唐玄宗無奈,只得殺了楊氏兄妹。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帝位,建立宋王朝。新的王朝雖然建立,然而從唐末直至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宋太祖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準備之後,決定消滅藩鎮割據,實現天下統一。
  •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南漢統治者劉鋹則拒絕投降。宋消滅後蜀之後,雖然南漢已經失去屏障,但南漢地處五領之南,而且有廣州市舶之富,所以對宋來說,消滅南漢還得費一番功夫。
  • 可以說,岳飛死前的最後一戰就是郾城、穎昌一戰, 岳飛直至最後一戰,都是身先士卒,為國家勇往直前。像他這樣的人格操守、英勇善戰以及忠愛國家的精神,真是令後人千秋萬世傳頌與感佩!
  • 遼軍前幾次進攻皆挫敗,然而耶律休格越挫越勇,此時城內諸將聞援軍已至,開城列陣,四面鳴鼓,一時聲震天地,耶律休格則猛烈攻擊,宋軍遭受圍攻,於是紛紛後退,遼軍乘勝追擊,宋軍潰敗南逃,死傷慘重。
  • 宋軍以少勝多,重創金軍主力,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扭轉了富平戰敗的局勢。吳玠曾說,兵不在多,而在出奇制勝。吳玠軍運用防禦戰中奇兵出擊的戰法,取宋金對戰的第一場勝利,振奮了南宋抗金的信心。
  • 倭寇侵擾中國,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明初時候由於朝廷重視海防,因此倭寇並未釀成大禍。到明朝正統以後,朝政日益敗壞,海防也漸漸廢弛,倭寇便日益囂張起來。嘉靖年間倭寇多次入侵,更加深百姓生活的艱苦。
  • 蒙古人是鮮卑人的後代。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臣服於遼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蒙古勢力逐漸強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