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相聲現掛》( 下 )

即興創作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現掛例舉一︰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有一次,前場演出的是“單弦”《杜十娘》,侯寶林就來了這樣的“現掛”︰
「甲︰剛才唱的是《杜十娘》,這個段子好。
乙︰好在哪兒呢?
甲︰當初作者為幾個主要人物起的名字好,起的有意義。
乙︰對,杜十娘…
甲︰姓杜的那個娘子,心眼太實誠。
乙︰李甲。
甲︰姓李的讀書人,裡邊全是假的。
乙︰孫富。
甲︰那孫子富裕倆錢兒。
甲︰作者把它改編成戲劇、牌子曲,就是為了讓人們分辨愚賢好歹。
乙︰是。
甲︰我就喜歡研究戲劇。…」
接著轉入相聲“正話”——《戲劇雜談》,可以說完全是順理成章、十分自然。

*現掛例舉二︰
有一次,前場是“京韻大鼓”《桃花莊》,侯寶林的即興“現掛”是這樣的︰
「甲︰剛才演唱的是魯智深拳打小霸王。
乙︰魯智深是英雄,小霸王夠不上江湖好漢。
甲︰不能那麼說,古人嘛。英雄都是有缺點的。
乙︰怎麼?搶男霸女還算英雄?!
甲︰他愛上那個姑娘去求婚,人家一個勁兒的不答應,那就只好搶唄!
乙︰搶人還是好事?
甲︰這正說明他武功上有兩下子。
乙︰去你的吧!
甲︰你看戲台上唱武戲的,都得有真功夫。…」
隨後轉入相聲“正話”,以相關武術的話語緊接著演出。

*小結現掛︰
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所愛,急觀眾之所急,代表他們的意願,反映他們關心的時事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共鳴”,正是一切藝術形式特別是喜劇藝術,取得成功的前提。

從傳統相聲的繁衍成長看,“現掛”一直起著不容低估的作用。勞子衛《梨園舊事拉雜談》中指出︰「名角隨意抓哏,恰到好處。」還另外註明「『抓哏』者,即是逗趣。」觀察相聲的“現掛”常常緊扣著人民一舉一動的市井生活,表演開來具有特別的感染力。

例如先前提過的劉趕三,每逢清末考場會試,劉趕三就會演出《連升三級》,常常即興抓哏。有一次試題是「君子坦蕩蕩」,他卻解釋成「君子常當當」﹙常上當舖典當東西﹚,結果很快的流傳開來,窮苦藝人更常常以此解嘲。

“現掛”,反映了相聲演員的機敏和智慧,發揚著“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創新精神,應予充分肯定。

以上,從傳統相聲的繁衍成長來看,“現掛”起著不容低估的作用。“現掛”成為“墊話”,再形成整段相聲。一些傳統的相聲段子都經歷了這樣的創作過程。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