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四﹚

數來寶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奉旨欽准」︰
傳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幼年家貧,放過豬、討過飯,後來聚兵起義,帶領常遇春、胡大海大鬧武科場,失散以後,又討過飯。當了皇帝以後,乞丐曾找過他,他明令乞丐可以敲打牛掀板骨到店舖、住戶門口數蓮花落,乞討銀錢,文武官員不得阻攔。於是乞丐打著「奉旨欽准」的金字招牌,數到哪家,哪家不敢不給錢,最後形成了“惡質”現象。

清代待餘生《燕市積弊》載云︰「不論娶媳婦、聘姑娘、生日滿月、掛匾開市、豎柱上樑…,他拿著時候跟你來搗亂。你一嫌麻煩,就快快兒的給錢吧!不管什麼喜事,老是那一套,摘頭換尾,各安各轍。例如︰『一進門來喜洋洋,』一定是『姑娘家陪送好嫁妝。』要是『一進門來喜氣沖,』必是『八抬大轎滿天星。』」

「妙處就在煞尾兒句,別管什麼事也掃到『正念喜,抬頭觀,空中來了福祿壽三仙。增福仙、增壽仙,後跟劉海灑金錢。金錢灑在寶宅內,富貴榮華萬萬年。』『幫一個吧,老財主!』」

*唱詞舉例︰
他們演唱的詞雖有一定的套路,但也可以見景生情、即興編詞,自由換韻,靈活掌握。例如︰
「金招牌,銀招牌,哩哩啦啦掛起來。
這兩年,我沒來,聽說掌櫃的發了財。
掌櫃的發財我沾光,你吃肉來我喝湯。
估衣舖,賣衣裳,眼前來到煤油莊。
煤油煤油,給的多,只能點來不能喝。
我跟掌櫃的一較勁兒,喝了兩口不是味兒。
不言語,不答聲,亞賽文王請周公。
請是請,讓是讓,三顧茅廬諸葛亮。
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操百萬兵,
火燒曹操百萬兵,船頭借過狼牙箭。 ……」

從上面的唱詞可以看出,“數來寶”靈巧多變,因此,也稱之為“流口轍”、“順口溜”。他們在天津,“撂地”並沒有準地方,哪塊地場閒著,就在哪塊地場作藝。一般都是三兩個人搭檔,唯有小海﹙藝人名﹚與曹德奎﹙藝人名﹚單獨演出。

小海拿手的有段《怕》︰「天怕無時地怕荒,小雞最怕黃鼠狼。賣砂鍋的怕狗打架,害眼的就怕瞧太陽。賣豆汁兒的怕打鍋底,拉洋片就怕走泥塘。」唱詞雖較粗俗,但是一些勞動人民很喜歡聽。曹德奎還演過帶故事情節的《諸葛亮開局》、《姜子牙押寶》等,並表演過“彩唱數來寶”;表演時化丑妝,沖天小辮兒,上繫銀鈴,穿肥大的花大掛,以嗓音清脆嘹亮取勝。

*汲取相聲演出︰
四十年代享名京、津的相聲藝人戴少甫加工整理“數來寶”,編成相聲《數來寶》,此後又出現以“數來寶”為表演形式的《同仁堂》相聲段子。1938年以後,戴少甫經常與于俊波搭檔演出;戴扮演“數來寶”的藝人,于扮商店掌櫃,珠聯壁合,增添許多“包袱”,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例如︰
「打竹板,往前趕,眼前來到理髮館。
先拜羅祖後拜你,你是羅祖大徒弟。
男剃左,女剃右,僧道兩家剃前後。
先刮臉,後掃眉,剃完還打五花錘。」

又如︰
「東三省,三宗寶,人蔘、貂皮、烏拉草。
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麵醬、春不老。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砲台、鈴鐺閣。﹙「閣」在此讀「搞」音﹚
北京城,三宗寶,人情、勢力、腦袋好。
傻子也有三宗寶,破棉褲、破棉襖、蝨子多了不怕咬。
裡推外,外推裡,大掌櫃的就是你。
早知要錢這麼難,不如回家種莊田。
早知要錢這麼費勁,不如回家拾大糞。
拾大糞,起得早,這才學會了“數來寶”。」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