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一﹚

繁衍成長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據老藝人回憶,最早的傳統相聲分為八怯﹙倒口﹚、八貫﹙貫口﹚、八子母哏、八個“合”,共三十二段。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流傳至今,至少有三百多段,成為傳統相聲寶庫。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藉由通過與各種藝人的長期交往,互相交流,使相聲藝術在這方面的摹擬逐漸成熟,真正臻於韻味傳神、維妙維肖的境界。

*集眾家之長︰
侯寶林在《優語錄》序中指出︰「老一輩先生傳說有一部份相聲段子取材於『道兒活』﹙評書﹚、『摳』﹙蓮花落﹚、『彩』﹙變戲法﹚和『卦子』﹙練武術﹚的四大門,因為這四門都有『春』﹙說的部份﹚。當然也汲取了『清口』或叫做『清門』﹙八旗子弟票友﹚的『張家烘』﹙八角鼓﹚,即『清門話』﹙票友演的相聲﹚。」

「過去相聲藝人收徒時,要請四大門兒的前輩到場,因為相聲用了人家的『春』﹙說的部份﹚。來了新徒弟還要繼續向人家學藝,或包括『張家烘』﹙八角鼓﹚都不是相聲的祖先,而只是橫向的汲取跟借鑑系統。」

與相聲關係密切的藝術形式主要有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雙簧、京劇的抓哏等。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評書︰
北京的評書主要是講歷史故事與狹義軼聞,為了活躍氣氛,常常通過“表”與“評”抖響“包袱”,即興創作較多。

評書形成於清初,相聲形成於清末,二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有的藝人“一人吃兩門”,既說評書,又說相聲,兩者之間相互改行的藝人也多。據傳,單口相聲形成過程中曾受到評書老藝人的扶植,但同時規定︰「除已經贈給的『道兒活』﹙評書﹚之外,就不要再增加其他書目了。」

有的評書藝人也把篇幅較長的單口相聲敷衍成評書;咸豐年間,評書藝人姜振名、哈輔元師徒就以單口相聲《康熙私訪》為基礎,增補天地會、八卦教的故事,編演了<二馬下蘇州>、<大逛虎秋山>、<大鬧福州會館>、<衛輝府搬兵>等情節緊湊、枝葉繁茂的長篇評書,取名《永慶昇乎》,評書藝人競相學演、風靡一時。後來又有相聲藝人從中選取喜劇性較強的章節,當做單口相聲表演。

“一人吃兩門”,可以說明相聲和評書之間的交流,一些相聲段子裡都有明顯的評書痕跡;如傳統相聲《八扇屏》裡的<江湖人>、<鄉下人>、<莽撞人>、<忠厚人>、<混人>、<苦人>、<愚人>等大段“貫口”,大都是評書故事。

*例舉︰<江湖人>
有的像評書裡的“贊”,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如<江湖人>︰「大宋朝有一江湖人,此人姓苗名訓字廣義,不遇之時,在灑金橋旁,擺下一座卦棚。巧遇未遇時的趙太祖打馬從此經過,見橋旁人煙稠密,圍著一座卦棚。迎面有一副對聯。上聯寫:『一筆如刀,劈開昆山分石玉』下聯配:『雙瞳似電,觀透蒼海變魚龍。』橫批:『斷事如見。』」

「匡胤一見,心中不悅:『何處狂生,敢出此浪言大話?待我下馬訪之。』想罷翻身下馬,將馬拴在卦棚以外柳樹之上,分開眾人,走進卦棚,向先生躬身言道:『先生,你看某後當如何?』廣義一看,吃驚非常,原來是開國太祖!急忙站起,口稱:『萬歲,草民接駕來遲,望祈主公恕罪。』」

「匡胤聞言,大吃一驚:『先生你莫非有瘋癲之症?』廣義言道:『我主不必驚慌,看我主雙眉帶煞,二目有神,左肩頭有一硃砂痣,後必有九五之尊。』匡胤聞言,心中暗想:『我左肩頭有硃砂痣,他人怎能知曉?莫非到後來果應他言。』想罷對先生低聲言道:『某日後如登九五,當將你宣入朝中,封為護國軍師。』廣義謝恩。」

「匡胤走出卦棚。向眾人道:『列位聽真,此人乃江湖人,江湖口,江湖術士,不過奉承而已。』說完上馬,奔他方而去。到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果將廣義宣進宮去,封為護國軍師,執掌三軍司令。到後來,湖北韓龍進來他妹韓素梅,太祖酒醉桃花宮,帶酒斬三弟,醒酒免去苗先生。廣義去後,太祖後悔,說出:『可惜我那先生,他乃灑金橋旁賣卦之一江湖人也。』」

這段“貫口”,無疑出自“清門”票友之手,借鑒了評書裡的“賦”、“贊”,既有文采,又口語化。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