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諷刺的相聲─買猴兒》

1949年~1956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全國普及︰
相聲原本是產生於北京的市民藝術,是城市曲種,只在城市流傳。但共黨執政後,隨著相聲演員到軍隊、礦山、工廠、農村深入生活和慰問演出;相聲從都市到了農村,從內地到了邊疆,從工廠到了部隊,逐漸也有了雄厚的業餘演員隊伍。各地的相聲愛好者一方面為專業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演員和作品,一方面活躍了群眾生活,逐漸將相聲發展為全國性的曲種。﹙到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了相聲;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還創造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相聲。﹚

*需要諷刺嗎︰
相聲以諷刺為特長,那麼共黨執政後的相聲還需不需要諷刺?應該如何對待諷刺?是當時許多人們關注的課題。

以《買猴兒》相聲為例,它是何遲在1951年創作的,由馬三立加工修改,並與張慶森同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實況錄製劉寶瑞、郭全寶的表演,給予廣播,天津等地電台也都廣播過這個節目。何遲的相聲創作以辛辣的諷刺自成一格,《買猴兒》就是標準的諷刺相聲,因此也引發了當時社會的大量討論。

郭志剛等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把《買猴兒》看作「打破了只准『歌頌』不准『暴露』的禁區」,「以社會主義主人翁的姿態,大膽干預生活,尖銳提出現實中的問題,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呼喚和鼓舞人民與種種阻礙我們事業前進的醜惡現象作鬥爭,以推動歷史的前進。」

*《買猴兒》︰
何遲在《何遲自傳》中說︰「1953年,我聽了天津市委組織部長的一個報告,其中談到商業部門的一些混亂現象。聽到有些幹部不負責任,造成極其驚人的浪費,我感到非常痛心。我想,我雖不是商業部門的幹部,但也有責任協助黨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天和同志們閒談,作家艾文會告訴我一件事︰天津市有一個公司,打算買二十箱猴牌肥皂,結果陰差陽錯卻買回了兩隻猴。…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覺得這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是一個很好的相聲題材。於是,在我的頭腦裡就跳出個『馬大哈』來。﹙馬大哈是《買猴兒》相聲裡的主角。﹚」

在群眾中間,《買猴兒》的影響很大,各地的報刊、廣播電台經常收到群眾對這個相聲的意見,各地群眾文娛活動也經常演出這個節目,不但「馬大哈」成為人所皆知的虛擬人物,有些企業單位在聽了《買猴兒》以後,還結合工作檢查了馬虎作風。

*應該諷刺嗎︰
但是,隨著社會反響的擴大,也出現了對這段相聲的反感和批評,在各地文藝界開展了激烈的爭論。有月刊編輯部為此召開的「諷刺劇座談會」,也有中國曲藝研究會對《買猴兒》極端分歧的爭論。1956年5月,《文藝報》甚至圍繞著《買猴兒》組織了四次的討論會,分四期共刊載了作家、評論家、幹部以及讀者的14篇不同意見的文章,其中否定的意見佔多數;比較極端的還認為這作品污衊了新社會的商業工作者,給社會主義抹黑。

到後來,肯定意見愈來愈多,趙樹理﹙即『王甲土』﹚、老舍、侯寶林等,都從維護諷刺文學的角度,給《買猴兒》高度評價。作為學術討論,《文藝報》對《買猴兒》存在的問題,沒有作明確的結論。

*政治運動︰
1957年,由於「反右派鬥爭」擴大化,政治運動開始代替了學術討論。何遲因為包括《買猴兒》在內的一系列諷刺相聲於當年被錯劃為「右派份子」,接著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甚至《買猴兒》的表演者馬三立也受到了同樣的遭遇。直到漫長的21年後﹙1978年,所謂『撥亂反正』運動﹚,相聲《買猴兒》才恢復演出。之後,1979年初,何遲和馬三立兩人也才相繼得以「平反」。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