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風韻的生命之橋—侗家風雨橋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走近侗寨,但見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座座建造精巧整齊的侗家建築,吊腳樓、風雨橋、鼓樓,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處處透出一種含蓄的美,講述著侗族人的生活,體現出他們燦爛的傳統文化。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人的後裔,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

侗族村寨中的木質建築獨具特色,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越人「杆欄」式建築的特色,並且在工藝、造型、佈局、功用等方面均具獨創,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侗族木建築文化。為世人所讚嘆的侗族風雨橋,就是侗族木建築文化的精品。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侗鄉的寨裡、寨外,無論是有河沒河,處處都建有造型美麗、氣韻非凡的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其結構由三個部份組成:下部是由長方形大塊青石圍砌,料石填心的墩台;中部是木質橋面,採用密佈式懸樑托架簡支樑體系;上部是亭廊,採用榫鉚銜接的樑柱體系,亭廊的柱間設有坐凳欄杆。亭子坐在墩台之上,與墩台一一對應,造型主要有歇山式、鑽尖式和挺頤式三種。欄杆外還挑出一層風雨簷,以便遮風擋雨。

風雨橋一般建在侗寨下方的溪河之上,相傳可以阻擋邪氣,保護村寨風調雨順,故稱風雨橋。廣西三江縣古宜鎮北的砟林溪馬安寨中有一座壯美的風雨橋──程陽橋,如彩虹臥波,坐落在悠悠綠水之上,周圍是小道涼亭,鳥語花香,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與趙州橋、瀘定橋及羅馬尼亞諾娃沃鋼樑並稱世界四大名橋。

程陽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六角青石墩木面橋,長約65米,高16米,建橋時不用一釘一鉚,大大小小的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整座橋造型優美、氣勢恢宏,由兩座橋頭亭,三座橋中亭組成。各個橋亭的造型都不相同,遠遠看去,高低起伏,別有韻味。

關於風雨橋,侗鄉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侗鄉半山上住著一對恩愛的小夫妻,有一天,兩人相攜同去山間做活,經過村邊的河上的小木橋時,河水突然暴漲,但聽一聲驚呼,妻子落入河中,原來是河中的螃蟹精作怪。這時,一條花龍飛來,打敗了螃蟹精,救出妻子。村民們感念花龍的恩德,便將原本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還把這種橋稱為「花橋」。

在侗族人心中,風雨橋可以算作他們的生命之橋,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必須走過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橋,否則,便會迷失人生的方向,所以每年的除夕之夜,侗族人會帶上自己穿過的衣服上抽出來的一綹棉線、一小包茶葉和一點鹽巴,放在自己的那一座渡橋下,祭祀自己的生命橋,這個儀式稱作「暖橋」。

一座座如彩虹般飛架在山間的風雨橋影射著侗家的文化和風俗,坐在橋邊的長凳上,只見侗寨內外河溪蜿蜒,橋邊綠樹簇擁,農婦在田間耕作,遠處是依山傍水的侗家吊腳樓,鱗次櫛比,好一派悠閒的田園風光,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魚沼飛梁,還有一段故事。在崛(山圍)山多福寺創建時,那裡什麼都好,就是沒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於五台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念其心誠,施與他一錦盒,再三叮囑,不到崛(山圍)山中不得打開。山僧一路艱辛,走到上蘭村時,終究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將錦盒開一小縫想看裡面究竟裝著什麼,突然兩條小龍從盒中騰空而去,一條就落到..................
  • 以構造雄偉的巨大石樑聞名於世,而被《世界之最》列為世界最大最重構件的石樑橋─江東橋,是一座以花崗岩築成的多孔梁式石橋,位於漳州城東約16公里處,龍文區榜山鎮馬崎村東。至今約有800年歷史。
  •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由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樑。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 「靈江浮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此橋因江而得名,原名為「中津橋」,座落於浙江省臨海縣南門城外的靈江上,是一座構造形式獨特的水上立體交叉橋,其結構建築與設計都非常科學,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浮橋。
  • 橋樑,大多是一座單橋稱之,而橫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外,金水河上的外金水橋,卻是由七座單橋組成的大型群橋。此橋建於明代永樂十五至十九年間(西元1417年-西元1421年)。其造型優美獨特,雕刻手法精煉,全國僅見。
  • 八字橋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一條丁字形河道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橋樑。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西元1 2 0 1 年─西元1 2 0 4 年),系梁式石橋,橋曾重修於南宋理宗寶禧四年(西元1 2 5 6 年)建造的題記,又於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修葺。近代西元1982年再度整修。
  • 古纖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錢清鎮附近的杭甬運河上。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橋。「纖道」是指架設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縴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
  • 江蘇省無錫市西惠山東麓的錫惠公園內,有座南朝古剎─惠山寺,其建築群中的金剛殿與御碑亭之間,有座橫臥於金蓮池上的石橋名為「金蓮橋」。該橋興修於宋代靖康年間。這座小巧玲瓏的石樑橋,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以雕刻精美而聞名於世,為古代庭院橋樑中少見的佳作。

  • 古代時,灞橋是由長安通往潼關、蒲津關、藍田關的交通要道,也是從中原進入古都長安的必經之路。根據史料記載,灞橋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古代建築灞橋的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5公里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歷史的灞橋,在歷史上演繹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相爭、安史之亂、西安事變等許多的故事,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樑。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