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文物
防止家犬咬人的狗嘴籠,極為罕見……
日治時代的清酒瓶
當年,能擁有此清酒瓶,也算是一件「家當」了...
藺草編的茭薦
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嫁乞食揹茭薦斗。……
年畫是中國獨有、過年期間張貼的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形式,反映人民的風俗和信仰,因時節而名年畫。
19世紀的銀戒
本件上雕魚紋,蓋取「年年有餘」之意。
台灣早期的衣帽架
台灣早期的衣帽架,俗稱「椸枷」……
複製圖案用的「鳳凰陶模」
昔日,大戶人家或廟宇的建物上,會嵌有手工雕刻的紅陶板,作為裝飾...
迎春剪紙
過去的女性因為生活封閉,選擇手藝作為抒發內心的語言。一張紙建構了細膩的思惟,剪出內在的形狀,小小的四方空間,蘊含著內在的生命原野,透過這些手藝,無論富貴之家或是窮鄉僻壤的環境,像是與自己相遇。我猜測,這應該是剪紙有著「母親的藝術」之稱的由來。
出自老匠師之手的「保安尊王」
相傳保安尊王本名郭洪福,一說郭乾,泉州人氏。自幼失怙失恃,受雇於地方富豪陳家當牧童。陳員外為人吝嗇,待人刻薄。為遷葬祖先墳墓,曾聘地理師擇地,卻不以禮相待...
本件係利用剩餘碎布縫製而成,一針一線皆是慈母心,與鑲有寶石、墜有珍珠的王冠相較,更動人、更溫暖人心。
木魚之名稱由來,蓋取「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用以誡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結制經頌。
昔日,年長者都睡較高的枕頭,以免熟睡後,會因軟骨下垂堵住氣管而窒息。所以,一般以木、竹或藤編做成枕頭。
漢人婦女以絲線纏繞紙片成花之技藝流傳已久,客家族群稱此藝為「纏花」,閩南族群則呼做「春仔花」。由於地域差異與人文背景不同,閩南春仔花與客家纏花咸各發展出獨特的風格。
木匠刨鋸木料前,須先丈量畫線,方能有所依據,而墨斗即是木匠不可或缺的畫線工具。
日治時期,因「斷髮」(不留辮子)、「解纏」(不裹小腳)後,帶動新服飾、新鞋帽業興起,而為了服務蹠趾變形無法復原的裹腳者,鞋店亦提供訂製三寸鞋服務。
日治前的社會,尚未發展出理髮舖子,理髮師(閩語稱「剃頭師」)都是肩挑營生器具,四處替人理髮或到市集兜攬生意。
薦盒亦稱敬盒、荐盒或奉案,係敬奉茶、酒及放置筊杯之檯座,通常置於神案上香爐之前。多用於祠堂和家庭,寺廟較少用。
日治時期前後的大衣鈕釦。
狩獵是原住民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本件係宰殺山豬用的大刀,握柄有浮雕圖案。
鼓是樂器,亦是施行號令的工具。所以,古時士大夫、富貴人家宴飲時,鳴鐘擊鼓為樂;軍隊行伍施行號令,指揮作戰時,亦是以擊鼓作為前進的號令。
組圖:手工偶遇上機關偶特展
暑假到了,帶孩子去看場教育與科技兼具的展覽,可以看到機器人被賦予新的個性,包括世界第一個手工偶頭布袋戲機器人,以及配合電音「Sorry Sorry」搖擺起舞、全球最小,僅有9公分的互動式機器人、以及大小朋友都愛的鋼彈摩托車,有趣兼具創意。
木雕是寺廟建築精彩的部份,走進鹿港龍山寺,對於那精緻繁複的木雕,看得眼花撩亂,令人讚嘆不已。傳統寺廟的屋架是由木構所組成,直立的木構稱「柱」,橫向的木構稱「樑」,彼此交錯,以抬樑或穿斗方式,抬起屋頂。匠師往往在木構上雕刻各種圖案裝飾,以呈現外觀的美感。 由於木構有建築結構的功能,所以匠師雕刻時,須精準掌握刀工,不能危及結構安全。重要構材的樑柱僅僅能淺雕,而輔助性的構材才可採深雕或透雕方式。寺廟常見的木雕有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瓜筒、 員光、藻井等,一一介紹如下:
寺廟的空間配置,是要讓信眾可以進行祭拜祈福的活動,同時也要營造出祭拜神明的宗教氣氛。空間的配置或規模的大小,則視主祀神祇的神格等級而定,神格地位等級愈高,則可擁有較多的廟門及較寬敞挑高的空間。像層級較低的土地公,通常只是單殿式的廟宇,甚至廟宇狹窄簡陋,只能安放一尊小神像而已。
今天的鹿港古蹟之旅,印象最深刻的是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雖然曾在北台灣看過不少寺廟,但見到鹿港龍山寺,才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不禁讚嘆:「不到鹿港龍山寺,不知台灣寺廟之美。」
上次帶小東搭捷運出遊,前往劍潭,參觀附近的圓山水神社。路經圓山站時,望見車站附近「臨濟護國禪寺」的大殿已修復完畢。一時心動,想回程時順道一遊。不料回程時,小東卻不肯下車,嚷著要直接回家,於是只好作罷。
黃曆新年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漫談過年:掛年畫
年畫是中國民間繪畫藝術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早在堯舜時期,年畫就已出現了。至今,中國城鄉每到黃曆新年還有張貼年畫、除舊迎新的傳統。
賣糖雞的,是小孩最愛光顧的攤販之一……
沒有沒聽過「壞蛋蟛蜞的故事」?照片之後,有精彩的故事哦!
五十年代夜市買賣、夜間抓青蛙和清晨打竹筍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