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寺石窟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岳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它東西綿延60多公里,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海拔為1512米。明朝的文學家袁宏道說嵩山很像一條清瘦的臥龍。太室山,是嵩山的東峰,據說..................
名山古寺:五嶽獨尊話「泰山」
泰山與周圍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城南。華山山勢險要,自古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於中國山東中部,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綿延420餘平方公里。泰山的主峰在泰安縣城北,海拔1530多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列在華山和恆山之後。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談論華山自古一條路是如何的艱難與險阻。可很少有人研究為何華山自古一條路?
列為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的衡山縣。衡山山勢十分雄偉,綿延數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其中著名的五峰是:祝融峰、紫蓋峰、雲密峰、天柱峰和石廩峰,均有仙人遺跡..............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位於今天河北省曲陽縣與山西渾源縣的交界處。它的主峰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恆山曾先後用名為常山、大茂山、神尖山等.......
進入山門,首先來到的是天王殿。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簷歇山頂。殿中供奉的是光首、笑臉、袒胸、盤膝、一手拿一支布袋的彌勒佛。天王殿後是八株茂盛的香樟樹。
法輪寺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下詔,讓仁智禪師在崆峒山上建造一所寺院,稱為「明慧禪院」。
公元575年,即陳宣宗太建七年,高僧智顗帶著慧辯等二十餘名僧人來到天台山。據說,在來之前,智顗曾夢見一處巖崖萬重、雲日半垂,滄海無邊之地;在山上,一個僧人向他招手,還挽著自己上山。智顗將夢中所見告訴了弟子,弟子說,這是會稽的天台山。於是智顗決定帶弟子去天台山修煉。來到天台山後,智顗選擇了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修行,並結茅成庵,遍植松柏。
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是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其中神通廣大的法海和尚人們也並不陌生,但是知道法海和尚是金山寺的開山裴祖的人應該是寥寥無幾吧。
西子湖畔,夕陽西下,在蒼茫的暮色中,尚陶醉於眼前景致之時,突然聽到了在群山碧空中迴盪的鐘聲,悠揚不絕。此時,該是怎樣的喜悅漾滿心間?!
武當山紫霄峰上有座南天門,非常雄偉壯麗,相傳這座天門是從五十里開外的老營宮飛來的。
根據東晉葛洪寫的《神仙傳》記載,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歲時,他放羊時遇見一位道士。道士見他善良謹慎,就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的山洞裡去修煉,一去四十多年,他也不再念家。初平的哥哥皇初起,見弟弟放羊不歸,就進山尋找,找了多年都沒找到。
北京的臥佛寺,位於西山餘脈壽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七世紀,即唐代貞觀年間,臥佛寺始建,最初名為兜率寺。當時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但現在已不存。
山嶽仙跡探微:賀蘭山──西夏神山
歸騎雙旌遠,歡生此別中。 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東。 賀蘭山頂草,時動卷帆風。
他常常數日不吃東西也無饑容;他有時通過賦詩來預言事情,預言開始讓人費解,但後來無不應驗。當時江東士庶都很推崇他。齊武帝認為他是謠言惑眾,就將他抓起來,關在了建康的監獄中。
朝日峰西側有一高20米的懸崖絕壁,令人稱奇的是:在絕壁中央有約50厘米的坐佛圖案一尊,以坐佛為中心,絕壁上呈現出圓形的光環圖案,直到絕壁邊緣。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時,便會熠熠生輝,好像佛光普照人間。
潭柘寺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早晨晚上的情趣也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滿京華。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北36公里的浮山鎮,海拔165米,景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有獨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巖和72奇洞。
據說多智和尚因建寺無人運瓦而發愁時,竟迷迷糊糊做起夢來,結果何氏九仙顯靈,瓦片奇飛。「出米石」講的是山民黃阿山家中貧苦,祖母挨餓,忽夢見石竹山上的石木皇裡儘是白米,夢醒後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讚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餘尺飛龍湫。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崑崙山,又名崑崙丘、崑崙墟,藏語稱「阿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峰布格達板峰海拔 6860米,山峰挺拔,雄偉壯觀,是中國古代的神山,被認為是神仙居住的樂土。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稱崑崙山為「海上之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佔多」。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亙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1094米。
古人認為嶗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李白有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開篇即記述了在嶗山遇仙之事。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的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東至藍田的總稱。其主峰太白山,位於陝西周至縣境內,海拔3661米,另外還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驪山等山峰。終南山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
在唐代之前,九華山被稱作陵陽山、九子山、幘峰等。其山名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陵陽縣,才有了陵陽山的記載。後來又因為有九座雄偉的山峰,故名「九子山」。
五台山歷史悠久,歷朝皇帝、皇后遣使朝拜五台山者,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比如,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繼供,不可悉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