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 和尚戏乾隆

如真
font print 人气: 36
【字号】    
   标签: tags:

传说乾隆皇帝好游江南,其实他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听说,杭州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他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这回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想必是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分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诋毁些什么。于是,他扮成秀才模样去游净慈寺,并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不过我穿的虽然是破烂袈裟,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道貌岸然,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心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我们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偏巧瞧见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卖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从后门溜走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来自台湾的“九歌儿童剧团”,今天在“2004汉城儿童青少年公演艺术祝祭”中,以布偶与演员搭配演出的台湾民间故事“城隍爷传奇”,博得南韩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采,充分扮演了促进台、韩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角色。
  • 俄罗斯奥委会为吸引更多民众到希腊雅典参观奥运会,为俄罗斯运动员加油,特别设计了一个奥运吉祥物|契普拉斯卡。它是俄国自苏联时代以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的主角,在俄罗斯的地位等于美国的米老鼠。
  • 从前,有一座小村庄,叫作西村,而在西村的另一头则是东村。西村和东村仅隔一座山,但西村的人却从未到过东村,为什么呢?
  • 有名的“八仙过海”民间故事里,何仙姑是被视为法术最高的一位。她的高超法术是借着手中一支莲花施展出来。听说有一次,两个名叫张虎和赵豹的恶少,到庙里游玩,看见壁上的八仙图有多处破损,唯独何仙姑像没有丝毫残缺,色彩如新像是刚画上的一般,对仙姑的法术益加敬佩。参观之后,他们即跑去赌钱,赌到半夜赢了不少,在回家的路上,张虎说:“今天真是感谢何仙姑的护祐,我们应该去供一炷香才好!”赵豹不信,反而逗弄说:“不错不错!不过该买炷大斗香供何仙姑面前,明天才会大赢特赢,我的眼睛快睁不开了!抱歉我要先走一步!” 花的故事
  • 侨声粤剧团为庆祝成立65周年纪念﹐于7月25日晚7时假帝苑大酒楼举行折子戏欣赏﹐演出两出民间故事改编的戏剧﹐分别为“灯街拾钗缘”及“狄青问三关”﹐ 社区多位名角参加演出﹐华丽的戏服、动听的戏曲给华埠侨胞带来家乡的回忆。(记者朱江摄影)

  • 您知道庙里的木鱼和棒槌是怎么来的吗?听说这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 从前有个人,30多岁才成婚,到40岁生了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为了儿子衣食无愁,整天拚命干活,以为这样可以为儿子积下些钱财。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把儿子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尽管这样宠爱儿子,却不能博得儿子欢心。
  •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他很穷,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 奉化棠云乡有个小小的汪家村,村里居住着“刘贝胡成董、骆朱毛竺钟”等十多个家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这个优良传统是从汪家汪老太公时形成的。
      
  • 这是我祖父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