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的小孩与失衡的教育

font print 人气: 131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4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黄一山编译报导)天赋异禀不见得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性急的父母往往让情况变得更糟,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 1898-1944)就是这样的例子。

席德斯是天才中的天才,被认为拥有高达250-300的智商。他的父母在席德斯还是婴孩时就积极培养他成为天才,席德斯一岁半就能阅读纽约时报;三岁时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八岁能通晓八种语言并著书;11岁成为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学生;12岁时为哈佛数学协会的成员演说四维空间。

席德斯很可能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智力达到巅峰的人,但他与社会格格不入。自15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除短暂担任过数学助教外,因对数学极度厌恶,成年后毅然放弃学术生涯,选择了体力劳动,做了一名印刷厂工人,46岁时因脑溢血病逝于波士顿附近一间租来的房间里。

对于席德斯的悲剧,专家相信部分原因是他在学术天赋以外的学习或心理调适上没有受到更多的照顾。所谓的天才,通常指的是某方面特定能力的突出者,而很可能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是有障碍的,IQ高不等于EQ也高。

心理层面的辅导应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聪慧的年轻女孩。在学术表现上,卓越的男孩一般很受同侪欢迎;相较之下,有天赋的女孩容易受到排挤,在同辈间被接纳的程度低一些。因此,成绩好或表现突出的女孩容易发生自卑和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天才儿童的另一种心理障碍也来自于父母,由于父母的高度施压与期待,他们被迫急速达到成功的目标,但也往往很快失去学习的热诚。席德斯就极度痛恨他的父亲要求他在10岁前学会六种语言。

也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宜偏执一端,最好的办法是提供小孩足够的资源以发展他们的兴趣与天赋,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情感及人格的培育。一个人的成长环节若失去了平凡的生活和体验,长大后又如何能适应环境做个正常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卢梭曾说:“教育是人、经验与自然的组合。”我们平常只是陪着AB宝在大自然中玩耍,没有要求也没有教导,可是在无形中她们却学会了最重要的想像与创意。
  • 华人医务中心将于4月19日(星期六)上午九时至下午一时在该中心波士顿诊所举办每年一度“保健日”,希望社区人士能透过此次咨询活动,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保健知识增加了解,现场同时派送各种健康教育资料,每位参加者均有礼物一份。不同时段随时有神秘赠品,包括两张价值一百元的银行支票户口、一份Care Alternatives神秘礼物及中国书店送出八十本健康读物。
  • 自3月中旬以来,由西藏问题引发的国际对中共的抗议和阻扰奥运火炬接力传送已经成为全世界新闻的焦点。在中国国内,主要以大学生网路言论为代表的所谓“愤青”民族主义思潮正朝更极端和非理性的方向发展。虽然这股思潮一定意义上是对国际社会在“中国崛起”背景下对中国产生更多怀疑和批评的反应,但从根本上说,它和自90年代初以来官方为扭转镇压“六四”在政权合法性上造成的被动局面而大肆开展的以所谓“爱国主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培养小孩愿意诉说的习惯。(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师长总是摸不透:为何孩子老爱对立反抗?也常为这种行为的教育问题而犯愁。针对这类恼人的问题,临床心理师厘清常见的教育迷思与误区,并提供三招教养秘诀,指引如何有效经营良好互动,化解剑拔弩张的危机。
  • 谁都不想霸凌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实际情况却十分惊人。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仅2019年,就有超过20%的12至18岁美国学生报告称在该学年遭受过校园欺凌,包括谣言中伤、取笑、辱骂或侮辱、推搡、绊倒、吐口水或威胁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