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震撼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317
【字号】    
   标签: tags: ,

琴、棋、书、画是中国自古以来谦谦君子必须掌握的四种技艺,古琴是古代君子随身携带必备的乐器,是圣贤和君子的象征。

古琴音乐容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反映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的风格,追求宁静高远的境界。古人注重操守,凡事讲求用心,学琴弹琴的故事往往给世人以启迪。

春秋时郑国的师文想学弹琴,他听说着名的乐师师襄在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心中十分向往,于是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

师襄教师文调弦定音,可是师文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三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对他说:“你还是缺乏悟性,学琴不够专心。”

师文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奏。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表达我的心声啊!

在我尚不能做到使音乐发自于内心,再感应到乐器(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时候,我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师文静下心来,每日潜心学习,用心体悟音乐表达的意境,不断完善修养。过了一段时间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的怎样啦?”师文胸有成竹的说:“得之心矣,请让我试弹一曲吧!”

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草茂花荣,好一派万象更新的春天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征、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涌出。

师襄高兴极了,称赞师文说:“你的琴弹奏的太美妙了!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师文后来成为郑国的一代乐师。

师文学琴的故事说明:无论学习任何技艺,不是光凭外在的技巧,而是在于领悟内涵。要像师文那样深究其理,矢志不渝,提高修养和悟性。音乐艺术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在于“得心应手”。形而下者,人人可达;唯形而之上的道,不是非常之人,就无法体会出这个非常之道。

古琴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音乐,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表达出道德内涵,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产生的共鸣,是人们在用纯正、美好的心灵感化四方。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 考古学家发现笛的历史遗迹,是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 根据桓谭《新论.琴道篇》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说,“琴”的构造象征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 明 仇英〈吹箫引凤〉图(公有领域)
    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或竖吹的单管竹制乐器统称为笛或篴,称为箫者则是指编管的排箫。
  • 传说竹子原来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护竹仙子因为怜惜人类,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饮百花露沉醉期间.....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