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仁而威,惠而信的帝嚳

孑伊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

帝嚳,姬姓,名俊,號高辛氏,為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帝嚳以德治國

帝嚳以亳(今河南偃師)為都城,以木德為帝。當時,共工氏實力強大,對嚳繼帝位極為不滿,憤怒得用頭撞擊不周山,使天柱折斷,大地斜向東南,並進而發動反叛。帝嚳下令火正黎帶兵平定共工之亂,失敗而回。帝嚳處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吳回繼任火正,再次領兵對付共工,最後平定叛亂,殺了共工氏。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瞭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鹹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創作了《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樂器。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生平

帝嚳有四妃,長妃叫姜原,是有邰國(今陝西武功縣)君的女兒。相傳姜原在娘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不死,所以起名叫「棄」。後來長大喜歡農藝,教人種五穀,被尊為後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簡狄,是有松國(今甘肅高台縣)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娘家與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後懷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慶都,相傳她是大帝的女兒,生於斗維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薊縣),被陳鋒氏婦人收養,陳鋒氏死後又被尹長孺收養。後慶都隨養父尹長孺到今濮陽來。因慶都頭上始終覆蓋一朵黃雲,被認為奇女,帝嚳母聞之,勸帝嚳納為妃,後生堯。現濮陽有慶祖,原名叫慶都,裡有慶都廟,此地名是否與慶都來濮陽有關,未見史書記載。四妃常儀,聰明美麗,發長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後生一子叫摯。摯與堯都繼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帝嚳好巡遊,他東到泰山、東海;東北至遼寧;北到涿鹿、恆山、太原;西北至寧夏、甘肅;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長沙。他幾乎遊遍五嶽,參觀了女媧、少昊、黃帝等現任的遺跡。這些傳說雖未必其真,但略見當時中國地域之遼闊。

帝嚳時戰事不多,只在帝嚳帶領常儀、帝女南巡時,在雲夢大澤遇到了房王作亂。當時帝女帶一隻有神通的狗,名叫盤瓠,它暗暗跑到敵營,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禍亂。

結語

《史記·五帝本紀》作了綜述:「高辛聲而神靈,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可知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無与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圣德所為。以下兩則貞觀初期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將一個為民而懮而思的具成湯王之德的君王呈獻在我們面前。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編者按:在中華近兩千年歷史中僅出現過屈指可數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他們所持續的都僅有幾十年而已。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令後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嗎?在司馬遷的《史記·孝文本紀》裡所記載的漢文帝的賢德、仁愛和儉樸,以及「以德化民」,處處為百姓著想所施的種種仁政,讓人不得不承認,正是漢文帝的聖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國才是正道。 歷史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注重仁義的事跡。
  • 王維是唐朝的詩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富有正義感。
  • 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自小博覽奇書並喜好游歷,曾跟隨做刺史的父親久居山東。成年後常因職務關係,周遊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都細心勘察水道,蒐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等。
  • 出身湖北江陵的農家子弟張居正,少年時期即有神童之稱,十歲精通四書五經,十二歲即為秀才,十六歲中舉人;也因他的聰明才智,實行多項改革措施,才讓日漸衰敗的明朝國祚得以延長六十年之久。
  • 李誡,字明仲,曾經擔任北宋的將作監,先後從事建築營造管理十餘年,並且主持過五王邸、辟雍、朱雀門、尚書省等十餘項重大的工程。他的代表作《營造法式》是一本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專著,對中國後代的建築營造有極大的貢獻。
  •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