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效法辛棄疾,勇抓叛徒賣國賊!

鄭介文
font print 人氣: 371
【字號】    
   標籤: tags: ,

南宋時代,在金人完顏亮大舉南下的時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後方空虛,紛紛起義。濟南府有一位農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幾十個人舉行起義,先後攻佔了萊蕪、泰安 (都在今山東省)兩座縣城。耿京的隊伍很快發展到二十幾萬人,成為各地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隊伍。投奔耿京起義軍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統治者殘酷壓迫下的貧苦農民。也有一個愛國的知識份子,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濟南人。他出生的時候,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裏。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佔領區裏,做過幾年地方官,但是心裏卻一直向著宋朝。辛贊常常給小孫子辛棄疾,講北宋滅亡的慘痛歷史,帶著辛棄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辛棄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辛棄疾長大後,因為文才出眾,被金朝的濟南官府推薦到燕京去參加進士考試,臨走的時候,辛贊叮囑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勢和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辛棄疾到了燕京,沒有考取進士,但對祖父叮囑的事情,倒很留心觀察。過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參加考試,對金朝內部的情況,瞭解得清楚了。

辛贊沒有能盼到南宋恢復中原就死了。辛棄疾決心繼承祖父的遺志。到了第二年,完顏亮發動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眼看機會到來,就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義隊伍裏,像辛棄疾那樣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見他前來投奔,十分歡迎,派他負責起義軍的文書工作,掌管起義軍的大印。辛棄疾告訴耿京,在濟南附近,有一支起義軍,首領是他認得的一個和尚,名叫義端,懂得兵法。耿京聽了很高興,就派辛棄疾去跟義端聯絡。不多幾天,義端就帶著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

義端到了起義軍後,憑著老相識的關係,跟辛棄疾很接近,辛棄疾對義端也沒有懷疑。哪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了金軍。

耿京認為辛棄疾引進了奸細,大為發火,馬上要把辛棄疾處死。辛棄疾懇切地說:“義端偷印逃跑,我當然應當負責。請您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願意接受重刑。”辛棄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趕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義端。辛棄疾抓住義端,那叛徒、賣國賊義端,自知罪大惡極,嚇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饒。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當場砍了義端的頭,把他的頭拴在馬上,回到耿京營裏。耿京從此對辛棄疾更加器重。

採石大戰之後,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講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撫和鎮壓的兩種手段,企圖瓦解北方抗金的義軍。耿京的義軍,受到了嚴重威脅。辛棄疾跟耿京說:“為了抗金,咱們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聯繫,南北呼應;萬一咱們在這裏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馬拉到南邊去。”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意見,就派義軍總提領賈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賈瑞是個不識字的武將,不懂得朝見禮節,要求耿京派辛棄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征元1162年,賈瑞和辛棄疾,帶著十幾個隨從人員,到了建康。宋高宗聽說山東義軍派人來歸附,十分高興,當天就在行官裏召見他們。辛棄疾陪同賈瑞上朝,從容不迫地宣讀了他代義軍起草的奏章,報告了北方義軍的抗金情況。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對賈瑞、辛棄疾,也各封了一個官銜,要他們回去向耿京傳達。賈瑞和辛棄疾完成了任務,高高興興地離開建康回去。不料,在經過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的時候,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原來,在他們離開義軍的那段時間,耿京被人殺害了。

殺害耿京的,是義軍中的將領張安國。在金朝官府加緊他們的誘降活動以後,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張安國投奔金軍後,金朝把這個叛徒封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州官。義軍失去了首領,又不甘心跟張安國投降金軍,大多散夥走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氣憤,一定要除掉叛徒、賣國賊張安國,為耿京報仇。他跟海州的守將商量後,立即就有不少將士,自動要求跟辛棄疾去除奸。辛棄疾帶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騎馬奔向濟州。

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賣國賊張安國,正在裏面設宴請客,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只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辛棄疾和同去的勇士闖進大廳,看見張安國跟幾個叛徒,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眼都紅了。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擁了上去,七手八腳把張安國捆綁起來,拉出衙門。等濟州兵士趕來的時候,辛棄疾已經把張安國縛在馬上。

濟州的兵士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辛棄疾當場向兵士們宣佈說:“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裏來吧!”濟州的兵士,多數原來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的號召,有上萬人願意跟他們走。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辛棄疾把叛徒、賣國賊張安國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的罪行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辛棄疾回到南方後,被派到江陰做官。他不顧自己職位低微,好幾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張,可惜都沒有被採納。後來,雖然做了幾任地方官,還創建過一支“飛虎軍”,但是始終沒有能夠實現他北伐中原的願望。在他四十二歲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擊,被迫退休。他一生寫下了許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愛國熱情的詞。他的詞,在我國文學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正是:
華夏男兒辛棄疾,
英勇無畏人稱奇。
鋤滅叛徒賣國賊,
義薄雲天耀史籍。
叛徒奸賊皆邪惡,
今有江賊惡更極:
投敵叛國賣領土,
認敵為父跪求乞;
邪惡皆無好下場,
萬古千秋同此理。
天滅中共風暴臨,
雷霆萬鈞勢無敵!
(事據《南宋史》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注重仁義的事跡。
  • 唐朝時,有牛生從河東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過華州時,在一個鄉村小店裡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讓店主人燒湯、烙餅,一會兒有一個人衣衫襤褸,也來投店。牛生憐憫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說:「我窮的弄不到錢,今天空著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連著吃了四、五碗,之後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著了,鼾聲象牛叫。到五更天時,那人搖醒牛生,連連催促說:「請相公到門外來一會兒,我有重要的事要說。」
  • 皇上屢次頒布恩詔,鄉官想報官府,為她領取糧食布匹,她都堅決辭謝了。有一年,官府又要為她請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朝雍正年間,河北清苑縣,有位知事(官職名)姓邵,他為人廉儉正直,家裏窮得叮噹
    響。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們講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辦案上了。」當地人都
    稱他是「邵青天」。
  • 先太夫人曾用這件事,告誡幾位兒媳婦說:“這個尼姑所說的道理,真是閨閣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堅定不移地實行,沒有不靈驗的。如果有不靈驗的,那還是因為沒有堅持到底。”
  • 商輅,字弘載,浙江淳安人,明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歷任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大臣,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以浙江鄉試第一(解元)、禮部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連中三元」,不僅才學出眾,更以為官清廉、剛直敢言載入《明史》,在複雜動盪的時局中,他敢於為民請命,有「三元宰相」、「一代賢相」之稱。
  • 和珅有一些寵奴,經常坐和珅的車外出,不論是誰,只要不合寵奴的意,他們便任意打罵,拳腳相加。路邊的人,一見他們來了,都連忙避開,沒有敢正眼看一看他們的。
  • 伶人回答說:“我們這些人,都是扮演女人的藝人,那麼必須要把自己的心性,也變成女人,然後在表演時,才能表現出柔媚的神情姿態。使觀眾看後為之傾倒,為之消魂。”
  • 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兩腿像八字形一樣分開蹲坐於地,這種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禮貌的。古籍《猗覺寮雜記》裡說:古人「席地而坐,坐則跪,行則膝前,足皆向後,以為是敬;若伸兩足,則手據膝,故若箕狀。箕踞為傲慢不敬之容」。例如,今天的韓國人還有席地而坐的習慣,其女子席地而坐的時候只能跪坐或雙腿同時朝一面彎曲,而絕不能「踞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