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簡史(上)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中國古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

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形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中國的飲茶歷史最久遠,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中國無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國。

中國的茶文化在歷代幾經變遷,對歷史的生疏導致今天許多人不知古人如何飲茶,而且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飲茶方式也大有不同。現在我簡述一下中國歷代茶文化的發展變遷。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又有「茗」、「荼」等別名,否則可能讀不懂古籍里對茶的描述。

神農時代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那時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據考證當時人們還是生嚼茶葉。

西周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与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但對當時人們如何服用茶葉不太清楚。有些學者猜測經過夏商兩代後當時人們應是將鮮葉洗淨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東周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這是茶的食用階段,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

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茶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晒乾或烘乾製成餅茶以存放,這是最早的餅茶。飲用時,先將茶餅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或沸煮)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由于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荼」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時期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信佛教後「賜茶荼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兩晉、南北朝時期

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西晉南渡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宁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但在這一時期茶的制造和飲用方法上無太大變化。

隋文帝患病,遇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採之,茶的飲用開始普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