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7):有關簡化字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2)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

誤區二:漢字的歷史發展趨勢就是由繁趨簡

為了給混亂不堪的簡化字尋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大陸的文改專家與所謂的學術權威們憑空編造一條文字演進規律--文字的歷史發展趨勢就是從繁趨簡。

從宏觀的角度看,這樣的觀點顯然有違文字(漢字)學基本常識:「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序》)從學術的角度看,這些觀點都沒有經過嚴謹的學術論證,缺少必要的有效數理統計數據支持,屬於一種拍腦袋的想當然。

更關鍵的是,這樣的觀點,明顯與事物發展由簡趨繁的基本規律相悖。(可參考熱力學第二定律,也稱「熵增定律」。)事實上,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根本就不存在「由繁趨簡」的「趨勢」,恰恰表現出符合事物發展基本規律的「由簡而繁」。

在前文〈漢字的造字理念與原則〉及〈漢字造字揭秘〉中我們已經揭示,漢字是按照「依類象形,形聲相益」的原則系統設計、模組構造。所以,漢字的整體發展演變趨勢是有設計、規律的「由簡而繁」,整個漢字系統所呈現出來的樣態就是這樣。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個別的或局部的也有由繁至簡的情況,但那是在不違背構字原則、規律前提下的技術性處理,如「省形」、「省聲」。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由簡而繁」是有前提、限制的。前提就是「系統設計,模組構造」,而不是隨便由人任意發揮;限制就是「模組構造」的層級數。具體說,基礎模組是象形字(包括指事字,下同)。二級構造是會意字,由象形字根據需要組合而成。三級構造是形聲字,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根據需要組合而成。

當然,也有一些形聲字屬二級構造,只由象形字組合而成。此外,已有形聲字亦可作為新造形聲字的構造模組,這樣,漢字的構造,就可能達到四至六個層級。即六個層級,就是漢字「模組構造」層級的極限。

隨著社會發展,人與人交往增多,原來有限的文字可能不敷使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主要有四種︰

1. 增加文字

增加的文字主要形聲字。上面介紹過,形聲字處於漢字構造層次的第二、三、四、五、六級,故內部結構最繁複,筆劃數最多。

2. 語義多載

就是用已有的文字表示相關的多個意義,即一字多義。

3. 假借

即利用已有文字,表示與其多不相關的意義,表現為一字多音。

4. 由字組詞

這個暫不多說。

雖然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斷湧現,但漢字數量的增加卻不是無限的。前文〈漢字的數量有定數嗎?〉已有介紹,漢字的數量是有定數的,常用字三、五千,通用字七、八千,總量的上限約為一萬三。

那麼有限的漢字,如何做到與無限的事物與概念相適應呢?這就涉及到漢語的特點了,具體內容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陸續介紹。

不論哪一種方法,都不會造成漢字結構與筆劃整體演變趨勢「由繁而簡」,而只會「由簡而繁」,至多是保持不變。

至於一個漢字的形體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是簡是繁,可能會有不同變化,但不影響漢字發展演變「由簡而繁」的整體規律。

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以象形字為基礎構造單元,分古、今文兩個發展階段。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文)階段,漢字的「象形」意味明顯,這種「象形」特徵,是由線條描繪出來的。

今文字(包括隸書、楷書)階段,漢字由「象形」的具象性,轉變為相對抽象的「示意」性。這種相對抽象的示意性,是靠用不同筆劃書寫出不同的形體、結構表現出來的。

漢字古、今文形體由相對象形性變為相對抽象示意性,書寫由線條變為筆劃,所以孰簡孰繁難於準確比較,但大致說來簡繁情況基本相當。

下表是我們選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常用字,基本能反映出漢字古、今文的簡繁變化情況︰
所以,無論從哪個層面、角度來說,都不存在「漢字的歷史發展趨勢就是由繁趨簡」這樣的規律。這樣的說法,純屬妄言。@*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同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連,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 相傳,明朝末年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對李自成等流寇四處竄擾、禍國殃民..
  • 一個人行蹤飄忽、出沒無常,可以用「神出鬼沒」來形容。是的,神鬼出沒的方式,理當非人力所能知測。然而,換個角度想,「神出鬼沒」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現了,鬼就消失?
  • 中文是當今世界上極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個老笑話,一個孩童到了啟蒙的年紀,父親找了位老師教孩子寫字,孩子學了三日後稟報父親自己已經學會了。於是父親命他寫封信給萬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寫三日...
  • 倉頡造字數千載,幾人歸去幾人來;神傳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門開。每一個漢字,其點橫豎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隨意改變某一筆的位置就不協調。而人類社會的群體關係與漢字結構的這種特點何為相似。
  •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三」與「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 百果之中,我獨愛鮮桃,尤其喜歡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細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稱「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稱「仙木」,其它樹木與仙無緣。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