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奇人(3)

【文史】助秦王一統天下的兵家尉繚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7599
【字號】    
   標籤: tags:

古往今來,東西方兵家泰斗、兵法大師層出不窮,各民族各種兵書也燦若星河,但都無法企及孫子、孫臏、尉繚等這幾位兵家奇人的智慧與高度。由孫武創作的《孫子兵法》、孫臏寫就的《孫臏兵法》及尉繚的兵書《尉繚子》像是浩瀚星河中的璀璨將星,賦予人出奇不意的謀略和奇策,至今引人樂道和推崇。本文將要介紹的是秦始皇的國尉——尉繚。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首次完成中國統一的帝王。明朝思想家李贄稱他為「千古一帝」。

為秦王統一大業立下卓越功勳的人,其中包括秦國國尉——尉繚。尉繚本姓魏,名繚,是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因被秦王封為國尉,因此改稱為「尉繚」。

尉繚獻策 三十萬金可滅六國

一天,秦王與李斯議事,秦王誇韓非有才,可惜已經作古。於是李斯就向秦王推薦深通兵法的尉繚。據說,尉繚之才勝過韓非十倍。由於尉繚自負清高,秦王就以賓禮召見他。尉繚見到秦王后,只作揖而不跪拜,秦王也沒在意,就請他坐於上賓,稱他為先生。

尉繚對秦王說:「列國對於強秦,就像郡縣一般。倘若他們各自為政,則易於攻伐;倘若聯盟,則難以抗衡。三晉聯合滅了智伯;五國結盟滅了齊湣王。大王不可不慮!」秦王就問:「我想使他們不再『合縱』,以便秦軍能以千鈞之勢,迅速平定六國。」

尉繚說:「現今列國政事皆取決於寵臣,寵臣豈有全部儘心儘忠之人?無非以貪財斂物為樂罷了。大王不要吝惜府庫財物,重金賄賂權臣,以亂他國。大王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國盡可滅除!」秦王聽過尉繚的計謀後,就大開府庫,傾盡內帑財物,分別派使者奔走列國,以重金賄賂列國寵臣,探測他國國情。

秦王英偉 度量超邁

秦王拜尉繚為國之上賓,並和他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當時尉繚還沒有官職,秦王就和這一布衣平起平坐。秦王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能包容,把自己放到很低的地方。

當時秦王嬴政年方二十二歲,二十多歲的人就有如此度量,不管來者是否是外國人,也不看對方說的話是否入耳,只要合乎道理,秦王就會採納。

秦王十三歲登基,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晉陽反」,秦國大將軍蒙驁(音熬)出兵平定了叛亂。成年後的秦王,史載「英偉非常,質性聰明,志氣超邁,每事自能主張」,他既能平定長安君之亂,又能獨自召集群臣商議伐趙之事。秦王二十歲時,親自主政派兵攻打趙國。二十二歲時,就已平定了嫪毐之流,除去攝政隱患。從中可以看到秦王天資稟賦極高。

秦王常常造訪尉繚所居住的客館,每次都是長跪於地請教治國之策。這麼年輕的國君,為了大業,甘於向一介布衣屈身跪拜。尉繚認為,秦王的度量將來也足以承載天下。

中國歷史很有特點,每逢改朝換代、時局大變時,很多的有道之人、世外高人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一改平日隱逸之風,聚焦天下大事,為順同世事巨變出謀劃策。對於他們,或許天意讓其歸隱,瞬時就會隱居山林;天意命其下山輔佐,立時就會風雲板蕩。尉繚就是其中之一。

尉繚精通兵法,也善觀面相。他見秦王面相「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認為秦王面相剛烈神武,求教於人時虛懷若谷;一旦被冒犯時,又會變得極其苛嚴。所以尉繚就對他的弟子說,秦王有一統天下大業的鴻圖大願,但因秦王大志大願遠超於個人喜怒,所以將來一統天下後,百姓必為他所役所虜。

誅暴亂,禁不義

唐朝初年,唐太宗命諫官魏徵、虞世南、褚亮等人編撰輯錄前人著述,用以匡政警示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歷時五年,一部匡政巨著由此誕生,這就是《群書治要》。其中,魏徵等人收錄了尉繚的兵法。

尉繚兵法反對殺人越貨的非正義之戰,支持「誅暴亂、禁不義」的義戰。他認為「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王者所以伐暴亂而定仁義也。」戰爭畢竟是違逆道義的凶器,所以王者興兵在於討伐暴亂,為國奠定仁義。

尉繚也明確指出:「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凡是出兵,不攻打無罪無過之城,不濫殺無辜無罪之人。為了貪圖財利,殺害別人的父親兄弟,姦淫他人的妻妾子女,這些都是強盜所為。

他的兵法強調「王國富民」,強調王者發動戰爭是為了「誅暴亂,禁不義」,並且指出戰爭的最終目的在於使「農不離其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只誅殺首惡之人足矣。

千古興亡 半由人事半由天

尉繚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制度」,他為秦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對於六國被滅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列國誌》中有一首詩:

「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一句「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道出列國被滅的主要原因:朝臣的奸佞和貪婪。因為權臣的貪婪,所以被尉繚一語說中,用三十萬金就可以滅掉六國。數百年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但三十萬金就可以使這些國家滅亡,難怪讓後人唏噓感嘆:「半由人事半由天。」#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期,秦國的穆公勵精圖治,成為五霸之一。而穆公之後的一段時間,頻繁更換君主,君臣關係也不協調,所以與他國征戰不多。從獻公開始後的秦王,如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都能廣招賢才,並且知人善任,從而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滅了六國,統一了全國。
  • 秦始皇一生雖然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個人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生前所期望的萬世秦朝也終是曇花一現。可見,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終還是要被上天拋棄的。
  • 姓氏由來
      
    秦(qi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併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 孫武,字長卿,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被譽為「兵學鼻祖」,後人又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
  • 據媒體報道,美國政府委託蘭德公司所作的評估報告顯示,“下一次朝鮮戰爭”已經被布希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報告稱,這場“統一戰”將可能比德國統一耗資更大。作者認爲,當今世界的焦點在中國。一切根源源於中國。中國問題處理好了,一切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
  • 嬴政十三歲繼承莊襄王的王位,開始了他的人生舞台。他走馬上任以來,就不斷的四處出擊、鎮反。天象也不斷的出現異常。大饑荒、蝗蟲、瘟疫、冬雷、彗星、大旱、地震,河魚大上水面,人們趨車馬爭食。
  • 花開了又謝,草枯了又榮,又一個清明節來臨了。君兒啊,在你被殘殺的第628天,為父仍然無法在你的墳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上一鞠清淚,只能含淚默默凝視著你的遺照,用我淌血的心靈和你的在天之靈對話。有道是「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然而君兒,你卻至今無法寄托軀體於山陵,為父思量再三,欲語還休——我該如何向你描述這非人間?
  • 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强,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爲人,蜂准,①長目,摯鳥膺,②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③得志亦輕食人。④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爲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爲秦國尉,⑤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 前一陣,中共國的高官,國防部部長梁光烈到美國訪問,大肆推銷中共的理念,美國政府也似乎格外禮遇,又安排五角大樓迎接,又安排西點軍校參觀等等。好不熱鬧。其中有一出梁光烈送書西點的鬧劇,被鳳凰衛視大加吹捧。因為又恰逢中共國與菲律賓正在南海黃巖島交惡。於是梁光烈的一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立刻博得了鳳凰衛視一堆「磚家」們捧臭腳般的喝采聲一片。真可謂是騙子忽悠外行人,一忽悠一個準兒。
  • 「兵」字在古代有兵器、軍事、戰鬥等含義,兵法是古人在征戰中總結的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心理等軍事理論。兵書則是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稱謂,後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