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五)中國的傳統節日(2)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4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秋節

每年黃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八月節」。在這個夜晚,人們看著明亮的月亮會想念遠方的親人,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古代中秋節時,人們要祭拜月神。祭拜月神時,要擺上月餅、西瓜、葡萄等。到了唐朝,中秋節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個晚上,人們都從家中出來賞月、玩月。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成為中國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五代人浣月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據說,古代中國有十個太陽,莊稼和人都快被曬死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人們都非常尊敬后羿,后羿還教人們射獵。他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後來,很多人來跟后羿學習,一個品行不好叫蓬蒙的人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遇到一位神仙,送他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蓬蒙知道了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外出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等后羿走後不久,蓬蒙就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就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嫦娥(國立故宮博物院)

后羿回家後非常傷心,只好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現在人們過中秋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圓圓的月餅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期盼。

冬至

冬至,是中國黃曆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後白日漸長,婦女從事女紅的時間也增加,因此便有添線之說,以為象徵。〈清金廷標長至添線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長線麵和狗肉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故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餛飩(江柏逸/大紀元)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內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中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仁、義、禮、智、信」,仁居首。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仁人的呢?
  • 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是詩人作詩的總目的,表達詩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負等。
  • 三豐,名全一,三豐是他的號,他是一個類似「濟公」的傳奇人物。《明史》記載他「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爲本。遊處無恆,或云能一日千里」,是以「人皆異之,咸以爲神仙中人」。
  • 千多年前,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之後,威德廣被四海。西方有蠻夷之邦進貢了一頭獒犬,高四尺有餘,能通曉人意,威猛而善於和人搏鬥,與當時中原之犬大不相同。
  • 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班昭,家學淵源,其父班彪是東漢時期的大文豪,長兄班固修《前漢書》,二哥班超投筆從戎,是打通「絲綢之路」的赫赫功臣。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
  •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的右丞相,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之一。然而在他青年時期卻有一段可遇不可求的仙緣。
  • 關於天、地和萬物是怎麼來的,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在中國,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根據中國三國時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宇宙是由一個叫盤古的神所創造,他創造了天、地和萬物。
  •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這當然與黃河豐富的自然條件有關。後來人們才開始慢慢向南遷徙。那時的人們是以部族為一個群體生活,當時各個部落都尊神農氏為天下共主,尊稱其為炎帝,並向他進貢。神農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黃河下游一帶。
  • 早期的中國人並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隨著部落遷移。隨著農業發展,人類逐漸由遷徙不定轉變為定居,由於有一定的區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最主要的標誌是國家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夏朝。
  • 中晚期和中華民國時期的疆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