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 志存高遠

font print 人氣: 656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是詩人作詩的總目的,表達詩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負等。

受傳統文化儒、道、釋思想的影響,在中國詩歌史上,詩品與人品俱佳的文人,無不弘揚道德正義,鞭撻社會黑暗勢力,仁民愛物,認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應該是人生和詩文創作的永恒主題,無數詩人都用他們的詩歌創作來實踐這一主張,陶冶人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尚書.堯典》曾歸結出「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的創作規律。在《論語》中孔子的詩教占有很大比重,把《詩經》列為儒家必修的經典之一,借助詩書禮樂等形象化的形式,教育學生,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潛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

詩言志,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通過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曲、寓志於形象之中,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或借史藏慨,或遊仙託志,或借人抒懷,或託物言志。

詩人在其作品中所傳達出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責任感,當然,詩人對於真理的探求、對永恒的嚮往,可以是深邃的沉思,可以寫滔滔萬里江河,也可以寫堅貞的松柏、傲霜的梅花、高飛的鵬鳥,或是急促的鼓點,或是婉轉的琴弦,這些在詩人的筆下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並寄寓著深刻的思想意義。

戰國時屈原所作《離騷》便是明志之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上天入地,朝發蒼梧、夕至縣圃;上崑崙、涉流沙,至西海……,表達出詩人對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

此幅所畫就是《楚辭.漁父》,畫出了屈原臉色憔悴的樣子,漁父將腳深入水中,正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文字敘述。(國立故宮博物院)

他通過各種鮮明的藝術形象如鸞鳥、鳳凰、香草、菊花等,來表達自己敢於堅持真理,不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堅定意志,他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他頌揚古代的聖王和賢臣,如堯、舜、禹、湯、周公等,讚美其德行,「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還反復談到「民」的問題,「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寄託了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從晉代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中,人們讀出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陶淵明自幼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志趣,「安貧樂道」成為其為人的準則。

〈宋趙令穰陶潛賞菊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他推崇顔回、黔婁等賢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不趨炎附勢,任何時候不違背自己的良知。

他以蘭、菊和飛鳥等喻志詠懷,他在〈幽蘭〉中寫道:「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寫出內蘊著芳香之氣的蘭花正等待著清風的吹拂;他在〈時運〉中寫道:「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翩翩欲飛。

他的田園詩表達出返樸歸真的心境,表現出其守志不阿的君子之節,真正做到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唐代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

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其詩既有「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陽樓〉)的氣吞八荒之勢;又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精細入微之處。

他寫的:「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千家山郭靜朝輝,日日江樓坐翠微」(〈秋興〉),都浸透著詩人愛民憫生,渴望四海升平及對博施濟衆的讚美。

「詩言志」的內涵非常豐富,古人說:「詩之基,其人之胸襟」、「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詩人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將有的事物都調進他的藝術作品中,而不受過去、現在、未來,天上、地下、人間的時空限制,在人們的心中顯示永恆。

唐代李白在〈古風〉中寫的「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描繪出馳騁在仙境中的美妙,充滿對神仙世界的嚮往,這也構成了其詩清新飄逸的風格。

此幅畫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宋馬遠舉杯玩月〉(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王維在〈終南山〉中寫的「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描繪出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雲青靄的萬千氣象,也體現出其修道好道的高遠心志和澄淨心境。

〈唐王維稷神山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寫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描繪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更道出了十分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向上的勇氣和力量。

宋代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達出其始終堅持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詩人都是真理、道義的追求者和捍衛者,他們的優秀作品至今仍展現著高風亮節、不謀—己之私的語言形象。身為社會良知,他們備受人們的尊重,其詩品與人品交相輝映,使人們在學習、研究其作品中,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 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怪異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測的行為舉止,那些光怪陸離的幻夢般的景象,絕非人世間所有,也不是異想天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 舜繼帝位後,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父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
  •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五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