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日萬物並秀 陽氣旺盛注意養心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82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立夏為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稱「立夏節」。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通常在5月5日到7日之間。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云:「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立夏節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立夏至少在戰國末年就已經確立了。先秦時期書籍《逸周書.時訊解》曾記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說立夏分三候,立夏當天(第一侯)可聽到蜊蜊(即:螻蛄)在田間的嗚叫聲;過了5天(第二侯)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再過5天(第三侯)王瓜的蔓籐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後在戰國時代擴展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秦漢時期,其餘的十六個節氣陸續出現。到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全部確立,西漢曆法《太初歷》,書籍《淮南子》等都有詳細記載。其中,《淮南子》一書裏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跟現在完全一樣。

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彼時,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帶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云:「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fotolia)

立夏習俗和傳說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有許多有關立夏的習俗。明代民間開始有嚐新風俗,清代有祭神、嚐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風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中國部份少數民族亦有過立夏節的習俗。這些習俗當中最有名的當屬「立夏蛋」和「稱人」了。

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

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見的症狀,患者多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日孩子胸前掛蛋的習俗據說跟女媧娘娘有關。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醒來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尤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以胸前掛蛋為標誌,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掛蛋者一律不加傷害。

立夏日稱人

中國的一些地區,還有立夏日「秤人」的習俗。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據說,此俗與後蜀主阿斗有關。

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德服人,孟獲是心服口服。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囑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每年立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晉武帝滅蜀擄走阿斗後,孟獲依然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阿斗,並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也就不敢欺侮阿斗。這樣,阿斗的日子得以過得清靜安樂。後來此事傳開,民間倣傚,就形成了習俗。

立夏秤人有兩種,有的懸秤於大樹,多是給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懸秤於屋樑,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儼然一種閨中遊戲。蔡雲《吳覦》詩云:「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福州煮鼎邊「做夏」

在中國福州一帶,至今還有煮鼎邊「做夏」的習俗。立夏這天,人們用米漿涮鍋邊燒製成「鼎邊」,再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等原料做成的清湯,待吃飽喝足後,就舉家下田勞動。據說,這樣「做夏」能夠風調雨順,獲得好的收成。

關於鼎邊還有一個傳說。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裏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想要慰勞三軍。突然,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但還沒來得及吃飯。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干、干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湯,涮米漿於鍋邊,不到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

立夏養心

在這季節交替之時,人們需要調整自身以適應自然的變化,懂得養生。《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受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咳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夏季的三個月,叫做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為適應這一時令,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舒暢,避免激動和發怒,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保持體內的陽氣暢通,精神飽滿與外界相適應,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使提供給秋收之氣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可見如果夏季不能好好的養心,就有可能傷心,最終可能導致重病,因此立夏節氣要注重養心。

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會養心者,則會長生。明代《養生四要》曰:「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也不殆。」 一個人如果有仁德之心,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能忍難忍之事,善心待人,即是仁者,《論語.雍也》說:「仁者壽」。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立夏是二十四節气中的第六個節气。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十二年前的處於立夏時節的五月十三號,倡導“真善忍”,修心修命的法輪功由李洪志先生洪傳於世間,給眾生帶來福音,一億多人深受其益,無病一身輕,真誠待人,家庭和睦。法輪功修煉者感覺如同新生一般,養心養德。如今法輪功傳遍全世界,象一股清流注入到這道德一洩千里的世間。
  • 立夏是孟夏四月的節氣,是夏季的開始,農作物在溫暖的氣候成長迅速。
  •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5 日電)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夏,氣溫再飆升,午後熱對流作用,.易有雷陣雨,明天梅雨鋒面接近,雷陣雨機率將更高。
  • 今天是黃曆24節氣中的立夏,民俗專家表示,古人會在立夏這一天觀察青蛙是否鳴叫,如果青蛙不鳴叫,表示今年夏季雨水多;至於到底準不準?民眾不妨親自觀察驗證一下。
  •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22日電)新北市府邀民眾5月5日立夏日在二重疏洪道健走,並深入巷弄品嚐蘆洲區名產切仔麵、紀念已故藝人鄧麗君的「麗君餅」。
  • 所謂「百草回芽,舊病萌發」,每到春夏交際之時,就是各種宿疾發作的時候。由於穀雨到立夏陽氣越來越旺盛,人體頭、胸部的血流會上衝,不少人就會出現心悸、眩暈等症狀。加上穀雨前後降雨機會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更容易出現過皮膚敏和呼吸道疾病等情形。如此不穩定的氣候也會影響到人體的神經系統,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導致神經痛發作,例如:風濕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
  •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稱「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古人認為這是一年的開始。歷代帝王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幾千年來民間各地也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2015年立春時間為2月4日 1:58:27。
  • 古代中國的曆法與現在使用的公曆不一樣。1911年時,中國開始使用公曆,所以就把以前的曆法叫做農曆。
  •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度為穀雨。今年的穀雨是在4月20日17:4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 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生長。
評論